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于2015年11月至2019年12月开展的腹腔镜辅助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手术(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LAPPG)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整理和总结LAPPG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探讨降低LAPPG术后胃排空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并发症状的有效措施。【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56例胃中部1/3的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LAPPG的EG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安全性;(2)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114例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LAPPG的胃中部1/3 EGC患者(列入LAPPG组)及130例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手术(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LADG)的胃中部EGC患者(列入LADG组)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随访两组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以及胆囊收缩功能、胃排空试验和针对相关症状的调查问卷,判断、证实LAPPG的手术效果;(3)本中心自2017年9月起采取综合措施如进一步保留幽门下血管、严格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及“鸭爪支”、保留幽门袖长度至5cm、吻合前幽门结构的人工扩张、避免过度钳夹幽门结构等用以预防LAPPG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02例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LAPPG的胃中部EGC患者,根据是否采取预防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综合措施分为两组,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57例LAPPG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45例LAPPG患者为干预组;分别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病理资料,通过胃排空试验和胃排空障碍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研究术中采取综合措施对于术后胃排空障碍的预防效果。【结果】(1)2015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胃中部1/3 EGC且行LAPPG手术的患者共15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26.5±19.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8.9±47.6ml,Clavien-Dindo分级≥2级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3%,其中胃排空障碍13例(8.3%),吻合口瘘2例(1.3%),腹腔脓肿2例(1.3%),呼吸道并发症8例(5.1%)。淋巴结清扫方面,平均淋巴结清扫27.1±5.6枚,总转移率0.9%,围手术期死亡率0%。(2)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LAPPG的胃中部EGC患者(列入LAPPG组)114例,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LADG的胃中部EGC患者(列入LADG组)130例,LAPPG组一名患者出现腹膜转移,目前存活,仍规律随访中;LADG组两名患者出现血行转移,一名为腹膜转移,该患者于术后15月死亡,另一例骨转移,仍存活,目前随访中。总共244例患者总OS 99.6%,LAPPG组100%,LADG组99.2%,肿瘤总复发率1.2%。在患者一般情况方面,两组之间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症、AS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理结果方面,两组内均无出现切缘阳性病例,在淋巴结清扫个数上,LAPPG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7.4±5.3枚,LADG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7.6±5.5枚,无统计学差异(p=0.773)。手术并发症方面,LAPPG组共有2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0.2%),LADG组共1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12.3%),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78)。所有并发症中以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最高,LAPPG组中有13例(11.4%),LADG组中有2例(1.5%),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3月随访中,LAPPG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BMI水平(与术前基础值的比较,增加为正值,减少为负值)均较LADG组明显改善(7.30%vs2.9%,p<0.001;7.20%vs 3.06%,p=0.043;-3.09%vs-5.73%,p<0.001;-5.53%vs-7.64%,p<0.001)。术后12月随访中,LAPPG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BMI水平均也较LADG组明显改善(11.8%vs 6.9%,p=0.011;-1.79%vs-2.85%,p=0.035;-2.87%vs-4.38%,p=0.001),而两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P=0.073)。术后12月脂肪检测的随访显示,LAPPG组患者腹部总脂肪变化较LADG组减低,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8.37%vs-36.92%,P=0.002),LAPPG组内脏脂肪变化也较LADG组显著减少(-35.63%vs-43.66%,P<0.001),LAPPG组皮下脂肪变化亦较LADG组显著降低(-20.91%vs-27.08%,P=0.001)。在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LAPPG组胃半排空时间较LADG组明显延长(130.11min vs 112.51min,P=0.007),LAPPG组120分钟胃内容物保留率也明显高于LADG组(52.27%vs 41.27%,P<0.001)。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LAPPG组胃半排空时间较LADG组明显延长(108.16min vs 93.73min,P=0.016),LAPPG组120分钟胃内容物保留率也明显高于LADG组(47.59%vs 40.92%,P=0.010)。术后12月的随访中,LAPPG组出现新发胆囊结石1例(0.9%),LADG组新发胆囊结石患者7例(5.4%),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49);而在术后12月胆囊排空率方面,LAPPG组明显高于LADG组(33.04%vs 28.62%,P=0.013)。术后3月的随访结果,在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生于餐后30分钟内)的相关症状中,LAPPG组在眩晕、腹鸣和腹泻症状的防止中存在优势,p均小于0.05;在晚期倾倒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发生于餐后2-3小时,包括出冷汗、眩晕、全身不适)中,排气频繁的主诉发生最多,而LAPPG在预防眩晕、排便紊乱和排气频繁方面更具有优势,p均小于0.05;术后进食量和总体满意度方面则无统计学差异;在胃排空相关的临床症状方面,LAPPG组可以显著预防腹鸣的发生,p小于0.05。术后12月两组患者的不适主诉较术后3月时均有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进食量和总体满意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两组间的症状均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3)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02例临床分期为c T1N0M0且接受了LAPPG的胃中部EGC患者,所有手术均有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是否采取预防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综合措施分为两组,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57例LAPPG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45例LAPPG患者为干预组,总共102例患者总OS 100%,肿瘤复发1例,总复发率0.98%。两组间的性别、年龄、ASA评分、BMI、合并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证实在肿瘤分期、肿瘤大小、切缘距离、肿瘤分化情况亦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6.9±6.1枚,干预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7.4±7.2枚,无统计学差异(p=0.711),所有并发症中以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最高,对照组中有7例(12.3%),干预组中无一例出现胃排空障碍相关并发症,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7)。在术后3个月的随访中,对照组胃半排空时间较干预组明显延长(122.11min vs 101.55min,P=0.040),对照组120分钟胃内容物保留率也明显高于干预组(55.91%vs 41.27%,P=0.005)。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对照组胃半排空时间较干预组明显延长(118.11min vs 93.42min,P=0.009),对照组120分钟胃内容物保留率也明显高于干预组(50.27%vs 39.73%,P=0.015)。术后3月的随访结果,在胃排空相关的临床症状方面,干预组可以显著预防嗳气的发生,p=0.033,术后12月两组患者的不适主诉较术后3月时均有明显的改善,而两组间的症状均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胆囊结石方面,干预组随访过程中无新发胆囊结石患者,对照组中出现1例新发胆囊结石患者,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1)回顾性分析表明在所有LAPPG手术患者中,无一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相关并发症可防可控,证实了LAPPG的手术安全性,LAPPG手术各站淋巴结清扫彻底,总转移率低,且术后病理无一出现切缘阳性,随访过程中无吻合口复发及淋巴结转移,证实其肿瘤学安全性;(2)LAPPG术后BMI、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指标等营养指标较LADG组均明显改善,胆囊收缩功能也有所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术后短期QOL得到改善;(3)术中采取综合措施如进一步保留幽门下血管、严格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及“鸭爪支”、保留幽门袖长度至5cm、吻合前幽门结构的人工扩张、避免过度钳夹幽门结构以及术中精细操作等可有效预防LAPPG术后胃排空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也使患者胃排空速度得到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