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锦州市妇婴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不孕不育门诊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保胎方案加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胎方案加中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加用阿司匹林后降低了流产率,提高了活产率、足月产率,延长了分娩孕周,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了抗体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习惯性流产效果好,提高了成功率,改善了妊娠结局。
【关键词】 阿司匹林;复发性流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17-02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其再次妊娠流产复发率达50%-70%[1]。近30多年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复发性流产治疗的成功率有所提高,达到60%-70%左右,但仍是困扰育龄妇女的疾病。本文旨在探討阿司匹林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积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锦州市妇婴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不孕不育门诊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确诊怀孕后均签署保胎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年龄21-45岁;②静脉血确定妊娠;③符合复发性流产诊断标准: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④ACA,B2-GP或血小板聚集功能及D-二聚体指标异常。排除双方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心、肝、肾无严重疾病。女方妇科检查,盆腔B超,输卵管碘油照影等排除生殖器畸形,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资料在体重、妊娠周数、初次查血HCG及孕酮值,年龄这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从发现怀孕,静脉血确定妊娠开始给药,常规方案为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黄体酮,剂量依据化验值及复查时数值的增长情况,口服孕妇用复合维生素。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剂量从50毫克-150毫克,剂量依据化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D二聚体的值而调整。如果值正常维持小剂量,如果值低则减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同时检测静脉血HCG和孕酮值,定期做超声判断胎囊大小,及胎心、胎芽情况。对照组上述方案中未用阿司匹林,改用保胎中药。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流产率、活产率、足月产率及分娩孕周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体清除率。其中ACA—IgG/Ig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数据用χ ±s表示,两组资料间的均数比较分析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加用阿司匹林后降低了流产率,提高了活产率、足月产率,延长了分娩孕周,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了抗体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约为l%-3%。除了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生殖系统解剖异常等会导致这一疾病的发生外,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过去国外采用常规剂量每日200-300毫克,有很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长期使用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及慢性的水杨酸盐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甚至精神错乱等,还有肝、肾损害发生。小剂量使用避免了上述副作用的发生,且明显改善了孕妇的高凝状态。分析其对孕妇的作用可能与本药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有关。它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妊娠期间孕妇的各种调节机制发生改变,使妊娠期处于一个生理性高凝状态。小剂量阿司匹林改善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使子宫胎盘部位血流状态改善,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避免流产的发生。
本研究从早孕期开始。血B—HCG≥25Miu/ml明确妊娠诊断即开始用药。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如果胎儿生长发育良好,与孕周相符;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即停药。停药后每月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常规指标,有异常时重新用药。阿司匹林孕期合理使用可以无明显副反应,且无致胎儿畸形现象[3]。抗凝治疗是针对血栓前状态的复发性流产采取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林其德.复发性流产的诊治现状与未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29):81-82.
[2] 胡昭怡,梁宝珠.小剂量阿阿司匹林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95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3):l5-16.
[3] 张永红,刘巧英.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62-63.
【关键词】 阿司匹林;复发性流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17-02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其再次妊娠流产复发率达50%-70%[1]。近30多年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和诊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复发性流产治疗的成功率有所提高,达到60%-70%左右,但仍是困扰育龄妇女的疾病。本文旨在探討阿司匹林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积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锦州市妇婴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不孕不育门诊就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确诊怀孕后均签署保胎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年龄21-45岁;②静脉血确定妊娠;③符合复发性流产诊断标准: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④ACA,B2-GP或血小板聚集功能及D-二聚体指标异常。排除双方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异常,心、肝、肾无严重疾病。女方妇科检查,盆腔B超,输卵管碘油照影等排除生殖器畸形,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资料在体重、妊娠周数、初次查血HCG及孕酮值,年龄这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从发现怀孕,静脉血确定妊娠开始给药,常规方案为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黄体酮,剂量依据化验值及复查时数值的增长情况,口服孕妇用复合维生素。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剂量从50毫克-150毫克,剂量依据化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D二聚体的值而调整。如果值正常维持小剂量,如果值低则减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同时检测静脉血HCG和孕酮值,定期做超声判断胎囊大小,及胎心、胎芽情况。对照组上述方案中未用阿司匹林,改用保胎中药。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流产率、活产率、足月产率及分娩孕周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体清除率。其中ACA—IgG/Ig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数据用χ ±s表示,两组资料间的均数比较分析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加用阿司匹林后降低了流产率,提高了活产率、足月产率,延长了分娩孕周,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了抗体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约为l%-3%。除了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生殖系统解剖异常等会导致这一疾病的发生外,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过去国外采用常规剂量每日200-300毫克,有很多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长期使用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及慢性的水杨酸盐中毒,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甚至精神错乱等,还有肝、肾损害发生。小剂量使用避免了上述副作用的发生,且明显改善了孕妇的高凝状态。分析其对孕妇的作用可能与本药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有关。它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
妊娠期间孕妇的各种调节机制发生改变,使妊娠期处于一个生理性高凝状态。小剂量阿司匹林改善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使子宫胎盘部位血流状态改善,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避免流产的发生。
本研究从早孕期开始。血B—HCG≥25Miu/ml明确妊娠诊断即开始用药。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如果胎儿生长发育良好,与孕周相符;血小板聚集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即停药。停药后每月复查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常规指标,有异常时重新用药。阿司匹林孕期合理使用可以无明显副反应,且无致胎儿畸形现象[3]。抗凝治疗是针对血栓前状态的复发性流产采取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林其德.复发性流产的诊治现状与未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29):81-82.
[2] 胡昭怡,梁宝珠.小剂量阿阿司匹林结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流产95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9(3):l5-16.
[3] 张永红,刘巧英.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自身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