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学生出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有因评不上班干部后,成绩一落千丈并拒绝上学的陕西宝鸡的女中学生;有洪泽县东二街居民孙学峰家的小龙,因打游戏被爸爸训斥了几句,结果小龙趁父母不在家时上吊自杀,结束了年仅12岁的生命;有因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生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原因论述
1.错误的家教方式与不当的学校教育
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好强任性的性格;忽视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而这些习性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蜜糖水里泡大的。尤其是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更是一路绿灯,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给他们获得坚强的理由和机会。但同时,由于他们一直表现优秀,家长、老师及同学都会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外界的这种高期望,使得他们总是担心因某次表现不佳,如某次考试失利而改变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担心、害怕日积月累就会给自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交际困难、适应力差造成心理压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集体环境,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也使独生子女上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人际交往困难,一方面导致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也易导致心理疾病。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3.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学生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4.个体人格缺陷
有些学生因应付方式不当而承受挫折能力低。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妥善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则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5.青春期的特殊困惑
比如异性交往不顺畅;亲子关系恶化,出现“代沟”;学业压力过重等,都可以导致孩子的神经之弦绷到极限,一旦遇到不良刺激,就容易产生盲目冲动、焦躁不安、行为过激等反常现象,甚至陷入心理危机。
二、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1.坚持给孩子的心灵“补钙”,培养坚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小学生熟知的道理。首先,要诱导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形成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炼,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要让孩子走出温室,到烈日和风雨下接受生活的洗礼。创造机会让孩子到生活在困境中的人群中去感受、体验一下,从而了解什么是艰辛、贫困、失败和磨难;找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的传记给孩子阅读,让他们在阅读时,记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磨难。在老师、家长的提醒下,孩子就会明白:没有任何成功人士不是经历过挫折或困难的,成功与快乐是以失败和挫折为代价的。
2.换一种方式看事物
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变消极思维倾向为积极思维模式,告诉孩子: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失败或挫折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会带来契机。遇到挫折和问题,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悲伤和苦恼,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想不出好方法,家长可以给予建议,或让他向老师、朋友请教,然后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不失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磨炼,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体验生活,或请当地工厂、农村自强不息、有突出贡献的模范到学校做报告,以此来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
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改革还要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方法、手段还要不断科学化,要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希望我们的家长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多给一点空间让其多元成长,不要因为过分的期待和溺爱使“幸福变成一种负担”。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当代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更上一层楼。
一、原因论述
1.错误的家教方式与不当的学校教育
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好强任性的性格;忽视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而这些习性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蜜糖水里泡大的。尤其是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更是一路绿灯,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给他们获得坚强的理由和机会。但同时,由于他们一直表现优秀,家长、老师及同学都会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外界的这种高期望,使得他们总是担心因某次表现不佳,如某次考试失利而改变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担心、害怕日积月累就会给自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交际困难、适应力差造成心理压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集体环境,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也使独生子女上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人际交往困难,一方面导致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也易导致心理疾病。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3.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学生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4.个体人格缺陷
有些学生因应付方式不当而承受挫折能力低。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妥善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则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5.青春期的特殊困惑
比如异性交往不顺畅;亲子关系恶化,出现“代沟”;学业压力过重等,都可以导致孩子的神经之弦绷到极限,一旦遇到不良刺激,就容易产生盲目冲动、焦躁不安、行为过激等反常现象,甚至陷入心理危机。
二、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1.坚持给孩子的心灵“补钙”,培养坚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小学生熟知的道理。首先,要诱导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形成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炼,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要让孩子走出温室,到烈日和风雨下接受生活的洗礼。创造机会让孩子到生活在困境中的人群中去感受、体验一下,从而了解什么是艰辛、贫困、失败和磨难;找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的传记给孩子阅读,让他们在阅读时,记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磨难。在老师、家长的提醒下,孩子就会明白:没有任何成功人士不是经历过挫折或困难的,成功与快乐是以失败和挫折为代价的。
2.换一种方式看事物
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变消极思维倾向为积极思维模式,告诉孩子: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失败或挫折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会带来契机。遇到挫折和问题,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悲伤和苦恼,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想不出好方法,家长可以给予建议,或让他向老师、朋友请教,然后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不失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磨炼,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体验生活,或请当地工厂、农村自强不息、有突出贡献的模范到学校做报告,以此来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
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改革还要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方法、手段还要不断科学化,要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希望我们的家长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多给一点空间让其多元成长,不要因为过分的期待和溺爱使“幸福变成一种负担”。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当代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