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艺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学生出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有因评不上班干部后,成绩一落千丈并拒绝上学的陕西宝鸡的女中学生;有洪泽县东二街居民孙学峰家的小龙,因打游戏被爸爸训斥了几句,结果小龙趁父母不在家时上吊自杀,结束了年仅12岁的生命;有因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生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原因论述
  
  1.错误的家教方式与不当的学校教育
  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或以自我为中心、好强任性的性格;忽视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而这些习性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蜜糖水里泡大的。尤其是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更是一路绿灯,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给他们获得坚强的理由和机会。但同时,由于他们一直表现优秀,家长、老师及同学都会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外界的这种高期望,使得他们总是担心因某次表现不佳,如某次考试失利而改变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这种担心、害怕日积月累就会给自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交际困难、适应力差造成心理压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集体环境,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也使独生子女上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由于人际交往困难,一方面导致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因无倾诉对象,有问题的学生更会加重心理压力,也易导致心理疾病。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3.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
  学生中有些人虚荣心太强,经不起贫困带来的精神压力,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不敢面对贫困,与同学相处敏感而自卑,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4.个体人格缺陷
  有些学生因应付方式不当而承受挫折能力低。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妥善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则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发生。
  5.青春期的特殊困惑
  比如异性交往不顺畅;亲子关系恶化,出现“代沟”;学业压力过重等,都可以导致孩子的神经之弦绷到极限,一旦遇到不良刺激,就容易产生盲目冲动、焦躁不安、行为过激等反常现象,甚至陷入心理危机。
  
  二、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1.坚持给孩子的心灵“补钙”,培养坚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小学生熟知的道理。首先,要诱导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形成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忍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小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炼,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要让孩子走出温室,到烈日和风雨下接受生活的洗礼。创造机会让孩子到生活在困境中的人群中去感受、体验一下,从而了解什么是艰辛、贫困、失败和磨难;找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的传记给孩子阅读,让他们在阅读时,记下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磨难。在老师、家长的提醒下,孩子就会明白:没有任何成功人士不是经历过挫折或困难的,成功与快乐是以失败和挫折为代价的。
  2.换一种方式看事物
  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孩子变消极思维倾向为积极思维模式,告诉孩子: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失败或挫折会带来痛苦也可能会带来契机。遇到挫折和问题,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悲伤和苦恼,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想不出好方法,家长可以给予建议,或让他向老师、朋友请教,然后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办法。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不失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让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磨炼,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体验生活,或请当地工厂、农村自强不息、有突出贡献的模范到学校做报告,以此来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
  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改革还要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方法、手段还要不断科学化,要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希望我们的家长给他们的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多给一点空间让其多元成长,不要因为过分的期待和溺爱使“幸福变成一种负担”。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当代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而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学段的教学重点。综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的要求,从识字写字的数量上看,1~2年级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与整个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相比,1~2年级段的识字量占了5096还多一点,写字量占了4096左右,那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重点的呢?笔者想从《
我眼中的高效语文课堂洋溢着去伪存真、删繁求简的质朴美,并能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时时联系,能将学生真正引入作品精妙的精神世界。下面以《姥姥的剪纸》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所追求的教学“真”境界。  一、科学取舍,突出重点  我是这样设计《姥姥的剪纸》一课的词语教学的: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  生1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背诵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他们会很自然地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为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借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被渲染
一、故事教学法的定义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故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    1、驱除畏惧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单词”和简单的“句型”,可步入中高年级后,学生从“微型语篇”向“短小语篇”转型,遇到的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
听音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它通过声音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声音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在听音作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联想,编织生活图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经历过很多事,听到一个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想起相关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播放咳嗽声、茶杯摔碎声,声音非常清晰、逼真,教师运用提问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充分感知,建立概念    建立“水的浮力”概念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害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博夫的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工作、生活、社会、世界。    情境1:    淘气贪玩的成阳又没有完成作业,看着他着急地翻找本子的情境,我既生气又觉得好笑。这个小伎俩他
一、如蜂采蜜,每天多一点收获    教师的成长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劳作,酿造甜美的教学“蜂蜜”,才能创造出幸福快乐的教学生活。正所谓从教不息,学习不止。  1.勤于读书,善于思考。  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浅,教学水平有限,必须善于读书思考,汲取各种营养。读书,不仅要认认真真反复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