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而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如何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目标”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白杨》一文,学生提出 “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大的白杨树” “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方法指导,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张弘也曾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因此,教育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只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一定会乏味,同时也一定会觉得很累,厌烦这种平谈、被动的学习。倘若这样,还有什么自主学习的教育效果可言?还谈什么培养能力呢?
常言道“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以及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灵活运用和大胆创新。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1.狠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要实现这一目标,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感悟。
2.拓宽视野。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3.求解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個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用符号画出重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指。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时,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出几道思考题:①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②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③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挑战中的道理: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应该有良好的方法作为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何为正确的阅读方法呢?笔者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只有让学生在不断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中成长,阅读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反复阅读,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阅读时做好旁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用得精妙的词句,动手圈画,或摘抄积累下来。对有疑点的问题,要大胆进行逆向或多向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阅读后,学会交流、探讨,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在这一过程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课堂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地位是教师“导”出来的,教师是“教学生学”的主导之体。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其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的,教师就应大胆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目标”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白杨》一文,学生提出 “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大的白杨树” “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方法指导,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张弘也曾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因此,教育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只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一定会乏味,同时也一定会觉得很累,厌烦这种平谈、被动的学习。倘若这样,还有什么自主学习的教育效果可言?还谈什么培养能力呢?
常言道“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以及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灵活运用和大胆创新。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1.狠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要实现这一目标,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感悟。
2.拓宽视野。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3.求解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個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用符号画出重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指。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时,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出几道思考题:①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②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③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挑战中的道理: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应该有良好的方法作为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何为正确的阅读方法呢?笔者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只有让学生在不断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中成长,阅读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反复阅读,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阅读时做好旁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用得精妙的词句,动手圈画,或摘抄积累下来。对有疑点的问题,要大胆进行逆向或多向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阅读后,学会交流、探讨,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在这一过程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课堂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地位是教师“导”出来的,教师是“教学生学”的主导之体。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其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的,教师就应大胆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