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s123456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而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如何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发表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目标”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进行质疑,这样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白杨》一文,学生提出 “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大的白杨树” “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方法指导,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张弘也曾说过:“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和老师。”因此,教育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只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一节课只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学生一定会乏味,同时也一定会觉得很累,厌烦这种平谈、被动的学习。倘若这样,还有什么自主学习的教育效果可言?还谈什么培养能力呢?
  常言道“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以及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而灵活运用和大胆创新。教师应科学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1.狠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要实现这一目标,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感悟。
  2.拓宽视野。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3.求解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個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用符号画出重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指。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时,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出几道思考题:①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②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③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挑战中的道理: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任何能力的形成,都应该有良好的方法作为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何为正确的阅读方法呢?笔者认为: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正确的阅读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只有让学生在不断自主阅读、自主学习中成长,阅读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反复阅读,并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阅读时做好旁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用得精妙的词句,动手圈画,或摘抄积累下来。对有疑点的问题,要大胆进行逆向或多向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阅读后,学会交流、探讨,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在这一过程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课堂教学更无普遍适应的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地位是教师“导”出来的,教师是“教学生学”的主导之体。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总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其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的,教师就应大胆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初步总结了三条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成事的重要。要提高作文能力,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如词语接龙比赛、作文比赛,给予优秀者一定的奖励,让学生体验写作的快樂和成功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口语交际要以生活为基础,用生活搭建口语交际教学平台,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口语交际教学过程成为生活化的“训练场”。  一、贴近生活,激励学生乐于交际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也是五彩缤纷的。我认为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话题,大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听的口语交际内容,也可以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稍加改造,使其成为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更富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质疑开始。因此,“引生而疑”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对此,我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自学中引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和探索。我在读后检查时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义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致,让学生从教材中得
我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色调是色彩斑斓绚丽的红、绿、蓝。红,要红得姹紫嫣红;绿,要绿得苍翠欲滴;蓝,要蓝得碧空如洗。面对这样的使命,我们伫立着聆听从远处清晰传来一阵阵熟悉的歌声,那是一首久违了的苏芮的《奉献》,“白云奉献给蓝天,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是呵,奉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爱,它让无数人感动,却让人有遥不可及的感慨。回眸从教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顾客就是上帝”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充分了解并满足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字的要求分学段依次是: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对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个,会写800~1200个。纵观《课标》中的识字要求,识字教学既有识字量的规定,又有“激发学生
有些学生作文“谈文色变”,无话可说。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其写作习惯,力求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积极引导,丰富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不能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因此,作文时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
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说:“从我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来看,将课内与课外三七开。”并说“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即吸收、积累;“发”即倾吐、表达。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个体达到某种目标不竭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肌体中欢腾流动的
我是一名新教师,以满腔的热情与激情投入教学工作,潜心钻研教材,用心备好每节课,认真讲课,细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很喜欢我,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上课挺认真,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可是第一次进行单元测验,在批改试卷时,我越改越生气,全班竟有很多人出错,当时真想冲进教室把学生狠狠训斥一顿。可冷静一想:骂一通或者让他们把错题抄几遍,管用吗?这种做法只能解一时之气,达不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