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浅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引导学生做主人
  数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参与更不应是少数“学优生”的“独角戏”,教师必须发动整个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学优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享受知识海洋的广博,让他们在知识海洋中自由泛舟。但对“学困生”也绝不能放弃,适当降低要求,教师必须创设适合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同样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群体在合作交流之中互相启发,催生互补互促效应。
  (二)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思维扩散情境,既要着重学生的所思所想,也要用平等、温和的态度影响学生,在心绪放松的基础上放飞思维的翅膀,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鼓舞学生手口脑并用,在学习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进行学习。之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探究与发散思维的培养过程。现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做,学生通过在做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生活环境,灵活运用所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得出合理的总结和推论,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有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创建出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
  (三)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中学生天性多是好动、活泼又好奇,在学生亲身经历“画、折、量”的基础上再来进行观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鼓励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让他们各自或画、或剪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度量各个内角度数,把三个内角折了拼在一起,观察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存在。由此就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其乐无穷。借助三个内角,先剪下自己的三角形的一个角呢?将剪下的角拼到其余两个角中的一个呢?观察三个内角的关系,发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从而可论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再交流同桌的情况,最后验证书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进行观察,看结論能否成立。同时还可应用反证法即如果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不会出现平角或平行线,自然这三个内角也就围不成一个三角形。通过反证法,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每一位学生勇于探索而且情绪高涨。
  二、探索方法,形成能力
  (一)一题多解,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已知条件上大胆猜想,在不断地讨论中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渐将这种多角度探求答案的意识固化下来,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习惯。在教学时,探求“一题多解”不是目的,一堂课绝不能单纯地罗列出种种解题方法,重要的是解题以后的总结。在多解的方法中发现合理的、便捷的解法,在引伸与联想中发现技巧和规律。
  (二)一题多问,拓展发散思维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一题多问”,让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开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引导学生合理猜想、科学猜想。
  例题:已知在△ABC中,AB=3AC,AD平分∠BAC,B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设△ACD的面积是S.(1)求△ABD的面积;(2)求证:AD=DE;(3)探究BE-AC和BD-CD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道题有三问,有点复杂,三问都需要作辅助线,对于此类题目我们最好分步作图,重新作辅助线,使得题目清晰,方便我们解题。先来求解第一问,过D作DM⊥AB于点M,DN⊥AC于点N,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可得出DM=DN,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出。接下来看第二问,延长AC、BE交于点F,可证△ABE≌△AFE,根据三角形全等得出AB=AF=3AC,BE=EF,我们可以得出S△ABF=12S,S△ABE=S△AFE=6S,S△BDE=S△ABD,即可得出结论。第三问,在BD上取点H,使得DH=CD,连接EH,可证△ADC≌△EDH,根据三角形全等得出AC=EH,再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即可探究得出。
  一题多问体现了创造性思维,通过题设、结论的演变延申,通过新问题让学生对知识的见解更深刻。在教学中,一题多问的设计形式,不仅可以渗透、深入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收获“讲好一题,带活一片”的效果。
  责任编辑    徐国坚
其他文献
每次和学生谈起劳动的问题,他们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因为父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包办代劳了所有的劳动,所以现在很多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不能自理,洗衣服、收拾书包等都要依赖家长。而家长给他们唯一的任务是认真学习,考取高分。这些学生就像巨婴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直接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使他们错过了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差甚远。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期刊
一、诗词教学现状,提出教学设想的背景  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阶段对古代诗词的学习要求主要是阅读理解、积累、感悟和运用。  从教学实践看,传统按部就班从读懂字词,到解读句意,再到解读诗篇内涵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即使把诗歌积累、理解、感悟到位,但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仍会大受打击;思维的训练也很受限。如此,学生面对新的诗歌学习时普遍产生畏难情绪。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和学生都在教书本上投入了许多精力,但作文教学质量却普遍不高。从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和多次的中考评卷工作情况来看,我发现初中生作文的整体素质欠佳。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消极,不懂得如何按照老师布置的训练目标来写作,抄袭现象严重,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而从我所在学校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来看,如果缺少对学生作文学情实际的研究,作文教学就会出现问题。为了走出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时代新背景,新教育要求下,教师应该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少年儿童综合的人文素养?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英语老师,我觉得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者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在英语课堂上,我们不但需要向每个学生灌输好的基本语言知识,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语言各种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还要充分地运用与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相关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适时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情感教
期刊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新时期所提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意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便可以使其思维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将新课改中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彻底落实,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
期刊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我们要在红色记忆中不断地汲取力量,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一、革命老区史是荔湾区红色基因的宝贵历史资源   在荔湾区,葵蓬凤溪和西塱裕安围
期刊
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批改中不断提高的。作文批改是语文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务必要认真把握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方法,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 ,不断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提升语文素养,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作文批改之路
期刊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具体到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就是要从文化传承和理解的角度认识古诗词教学,层层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文化基因,指导学生在群诗阅读中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将初中古诗词教学引向深入。  一、设定议题,发掘文化内核  议题设定的过程应当具备“广泛展开,义理兼顾,具体探微”的特点。  首先要关注诗歌的社会
期刊
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宏伟的生物科学史。科学史主要记载科学家的生平和重要思想方法、科学实验的过程,得失与成败的原因及科学故事。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科学史获得生物科学知识,并对科学家的研究探索道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刻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因此,积极探索生物科学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物科学史教学案例——以“光合作用的发
期刊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写作教学,旨在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写作個性、写作能力的多维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为其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展开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常见的作文类型,将基本的写作方法授于学生,让写作不再成为困扰学生的难点。  一、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一般而言,要想写出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