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声学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下国内的发展已经逐渐模式固化,教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传统模式在一些专业的作曲技术专业等教学课堂显然是较好的选择,但在地方高校甚至一些师范院校,学生处于自身的专业条件与学习氛围,无法将和声学内容进行相关的知识转化,对将来的教学专业活动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课题意在探讨和声学的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和声学的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师范专业教育效果。
关键词:体验;参与;教学研究;探索
和声学体验式和声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途径是体验性学习,即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性过程,让学生了解和声学课程的魅力。经过三年的课改活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于和声学有了新的认识。本课程所进行的教改活动对象为本学院内2017、2018、2019三个年级音乐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其均在二年级设置了和声学课程。使用教材为《和声学通用教程》,适合于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使用。本次教改的探索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三个标志性阶段进行,在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对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探索与改变,帮助学生们更快的融入到和声学学习的氛围之中。
一、课前的准备
课前准备在以往只是进行一定书本内容的预习,往往书本内容较为枯燥、晦涩,学生们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会在课前对于相关内容的预习做几个方面的布置。
(一)音响听觉预习
在预习内容布置前会对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音频文件的制作,将相关音频文件分享给每个同学,同时在课上上课的时候,学生要对于上节课的音频内容进行分析,讲出自己对于听到的内容的感受。在每节课开始的十五分钟,都会请不同的同学与大家分享对于音频内容的认知。
同时,针对当前的主要内容,搜集相关的大师所创作的作品,让学生认识一些成功作品是如何使用相关和弦进行创作的。同时,在课上的时候,一方面由学生进行评论,教师在听完后进行相关评述,让学生对于和弦在作品中的作用有更强烈的认知感受。如2017级音乐学李同学,在课上分享了德彪西的《月光》对其和声进行和特点进行了一定的讲解。
(二)自拟作品准备
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新课内容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创作载体可为合唱、钢琴、器乐等。不仅仅是对和弦等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于和弦功能对于音乐的进行具体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学会了和弦与和声进行的使用。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们在开始的时候对于预习内容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但随着内容的加深和课堂氛围的增益,学生们慢慢的开始学会了自主体验与探索。
二、课中的教学内容的探索
在上课中,首先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概念性教学设置,让学生们进入教师的角色中,体验课程内容的本质,同时将其知识进行转化,并准确的传递给其他同学,同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补充。
课程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习题精练——和声体验
由于教改对象为师范音乐教育的方向的同学,所以正课内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授,同时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讲授。
在习题精练环节中,选用了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作为探讨对象,同时进行重新的写作,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让学生们发挥对于音响的想象力,进行探索。
在和声体验中,主要是将成品内容进行实际的转化,如转化为合唱作品、转化为钢琴作品。2017级的学生为学院合唱团的主要成员,因此,教师在转化体验过程中,将作品改动为合唱形式,课上让学生们进行演唱、体验。2018级学生进行了钢琴作品的转化,让同学自己进行创作后,将作品在课上进行演奏,并在指导下对作品进行提高和精炼,使得学生们对于和声写作和作品演奏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课后的实践
在课程后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咨询者的身份帮助学生们将和声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一)和声电子化创作
帮助有音乐制作兴趣的同学进行和声作品的电子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和声内容,也对音乐制作产生了兴趣。三年间共收到音乐制作工程文件上百份,虽然质量层次不齐,但体现了学生们的热情。
(二)舞台实践
舞臺实践中,主要针对一些舞台演出过程中,学生们不再仅仅使用以往的成谱进行表演,而是形成创作团队,自己进行作品的“DIY“活动,效果良好,多名同学加入到和声创作小组中,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与研究探索活动。并将作品运用于日常舞台表演活动中。创作形式有乐队、合唱、民族器乐合奏等等。如民族小乐团合奏,学生们自己创作了一些当下的流行的音乐的作品,如《青花瓷》《少年》等等作品。提高了兴趣,也对其他相关专业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在本环节中学生们对和声学课程之外的课程也产生了一定关联性学习,通过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反作用于和声学的学习,使得和声学的体验感受更佳。如音乐制作课、指挥课、曲式学课程等等。通过多方的课程学习,使得和声学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总结
音乐师范类学生的课程教改项目是为了更好的与师范衔接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深入的课程、教法的革新,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全新的体验,对知识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将来走向师范类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此次教改的范围较小,本人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继续将教改的思想深入到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罗金军.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09):55-58.
[2]卡丽比努尔·米吉提.浅谈高校和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艺术大观,2020(17):86-87.
作者简介:
刘鹏(1987-10),男,汉族,河北廊坊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研音乐教育。
河北省2017年沧州师范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和声学“印象·体验式”课堂建构与成效推进研究》(批准文号:2017SYJG012)
关键词:体验;参与;教学研究;探索
和声学体验式和声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途径是体验性学习,即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性过程,让学生了解和声学课程的魅力。经过三年的课改活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于和声学有了新的认识。本课程所进行的教改活动对象为本学院内2017、2018、2019三个年级音乐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其均在二年级设置了和声学课程。使用教材为《和声学通用教程》,适合于师范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使用。本次教改的探索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三个标志性阶段进行,在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对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探索与改变,帮助学生们更快的融入到和声学学习的氛围之中。
一、课前的准备
课前准备在以往只是进行一定书本内容的预习,往往书本内容较为枯燥、晦涩,学生们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会在课前对于相关内容的预习做几个方面的布置。
(一)音响听觉预习
在预习内容布置前会对下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音频文件的制作,将相关音频文件分享给每个同学,同时在课上上课的时候,学生要对于上节课的音频内容进行分析,讲出自己对于听到的内容的感受。在每节课开始的十五分钟,都会请不同的同学与大家分享对于音频内容的认知。
同时,针对当前的主要内容,搜集相关的大师所创作的作品,让学生认识一些成功作品是如何使用相关和弦进行创作的。同时,在课上的时候,一方面由学生进行评论,教师在听完后进行相关评述,让学生对于和弦在作品中的作用有更强烈的认知感受。如2017级音乐学李同学,在课上分享了德彪西的《月光》对其和声进行和特点进行了一定的讲解。
(二)自拟作品准备
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新课内容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创作载体可为合唱、钢琴、器乐等。不仅仅是对和弦等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于和弦功能对于音乐的进行具体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学会了和弦与和声进行的使用。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们在开始的时候对于预习内容并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但随着内容的加深和课堂氛围的增益,学生们慢慢的开始学会了自主体验与探索。
二、课中的教学内容的探索
在上课中,首先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概念性教学设置,让学生们进入教师的角色中,体验课程内容的本质,同时将其知识进行转化,并准确的传递给其他同学,同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补充。
课程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
课程内容——习题精练——和声体验
由于教改对象为师范音乐教育的方向的同学,所以正课内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授,同时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讲授。
在习题精练环节中,选用了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作为探讨对象,同时进行重新的写作,尝试不同的写作方式,让学生们发挥对于音响的想象力,进行探索。
在和声体验中,主要是将成品内容进行实际的转化,如转化为合唱作品、转化为钢琴作品。2017级的学生为学院合唱团的主要成员,因此,教师在转化体验过程中,将作品改动为合唱形式,课上让学生们进行演唱、体验。2018级学生进行了钢琴作品的转化,让同学自己进行创作后,将作品在课上进行演奏,并在指导下对作品进行提高和精炼,使得学生们对于和声写作和作品演奏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课后的实践
在课程后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咨询者的身份帮助学生们将和声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
(一)和声电子化创作
帮助有音乐制作兴趣的同学进行和声作品的电子制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和声内容,也对音乐制作产生了兴趣。三年间共收到音乐制作工程文件上百份,虽然质量层次不齐,但体现了学生们的热情。
(二)舞台实践
舞臺实践中,主要针对一些舞台演出过程中,学生们不再仅仅使用以往的成谱进行表演,而是形成创作团队,自己进行作品的“DIY“活动,效果良好,多名同学加入到和声创作小组中,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与研究探索活动。并将作品运用于日常舞台表演活动中。创作形式有乐队、合唱、民族器乐合奏等等。如民族小乐团合奏,学生们自己创作了一些当下的流行的音乐的作品,如《青花瓷》《少年》等等作品。提高了兴趣,也对其他相关专业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在本环节中学生们对和声学课程之外的课程也产生了一定关联性学习,通过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反作用于和声学的学习,使得和声学的体验感受更佳。如音乐制作课、指挥课、曲式学课程等等。通过多方的课程学习,使得和声学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总结
音乐师范类学生的课程教改项目是为了更好的与师范衔接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深入的课程、教法的革新,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全新的体验,对知识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将来走向师范类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此次教改的范围较小,本人将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继续将教改的思想深入到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罗金军.对高校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20(09):55-58.
[2]卡丽比努尔·米吉提.浅谈高校和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艺术大观,2020(17):86-87.
作者简介:
刘鹏(1987-10),男,汉族,河北廊坊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研音乐教育。
河北省2017年沧州师范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和声学“印象·体验式”课堂建构与成效推进研究》(批准文号:2017SYJG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