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有效激趣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正像一首优美乐曲的第一个音符,为整堂课的展开起到了定调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去设计。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课文课堂导语的设计应该本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选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猎奇,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实践证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认真思考,继而会踊跃尝试,进入非弄清楚事物真相不可的境地,从而产生比较强大的探究动力。如执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属于传记体裁,叙述的是斯科特探险队探险的故事。这个探险队共有五人,到南极去探险。当他们历经许多困难,满怀希望到达南极时,却遗憾地发现南极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非常失望地踏上返回的路程,此间却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作者茨威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在翻书找答案了。探险队能够排除重重困难登上南极,怎么就不能顺利返回呢?这段导语是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设置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导语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猎奇而设置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悬念,那样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会弄巧成拙。所以,导语的设置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创设情境以激趣
  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美妙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方雪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与辽远。然后停止图画的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思,教师播放诗词上阕的范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文字构筑的世界展开想象,对视频播放过的北国雪景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然后导入:同学们,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壮丽的雪景,以饱醮情感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词,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壮丽风光,体味作者伟大的英雄胸怀。
  三、讲述故事以激趣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们的童年几乎是伴着故事长大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富有故事情节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出师表》是一篇文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提及的事件繁多,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学习《出师表》,更多的了解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学生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产生兴趣,通过导语的引入,进而对诸葛亮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欲望。
  四、温故知新以激趣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对照或者类比,在“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曾经学过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从文中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手枪而临危不惧的气概,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蔑视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不惧特务暗杀,这种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而更集中体现他斗士风采的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的发言,更是闻一多先生决心与国民党特务做殊死搏斗的宣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斗士的大义凛然与浩然正气吧!”
  导语的设计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内容,有效地设置富有情趣与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导语的感召下,饶有兴致、满怀热情地进行学习与探究,提升学习效率,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韦占超,教师,现居广西那坡。
其他文献
有的学生一谈起作文都为之色变,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觉填充之物平淡乏味,难免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怎样在作文教学方面开辟出一条阳光之路,不再让老师、学生看见作文就头疼呢?  一、推开窗户教语文,让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活认识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想象。  1.亲近大自然。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
很多写作能力欠佳的学生,阅读能力往往也亟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写作需要良好的阅读做基础,恰如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所说“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训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一、读:积累写作基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读”在先,“下笔如有
閱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人物形象,接受美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文本例子作用,从中习得写法技巧,以便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为例,浅析通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习得写作技巧策略,以便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形象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对于人物记
未来科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之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方面来阐述: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智力等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
有位中学教师在讲授《相信未来》这首诗时,引用了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诗人食指被誉为朦胧诗的先驱,《相信未来》是其代表作,写于1968年。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
2014年第3期《小说月报》刊载了晓苏的短篇小说《养驴的女人》(原载《作家》2014年第1期)。细读之后,打算以“内心深处的温柔”为题蘸墨铺纸,欲说这位养驴的女人——韩修竹,描述其内心的流变过程,直击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还要发掘其灵魂的搏斗,重点叙述她的心田是如何变温柔的。小说伊始,朱碧红与韩修竹的丈夫——廖道言正在行男女之事时(我认为用“男女之事”这个词比较合适,不带感情色彩,韩修竹则不会认同,
文学的个性来自创新,凝聚着作家个人化生命气息,表现作家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有无个性成为名作与庸作的界碑和分水岭。明代作家归有光广为传诵的《项脊轩志》便是一篇独具个性的作品。  一、以家庭琐事入文,叙述深婉动人  文章写了与轩有关的四件事。一是“诸父分爨”,反映封建大家庭的衰落之悲。“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东犬西吠”,“鸡栖于庭”,满室狼藉,触目伤怀。二是“母问儿寒”,反映作者幼年失怙的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硬件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优点很多,但也并非完美无缺,那么,我是如何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发挥其优势的呢?  一.回归文本,注重语言品味  时下的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文本都由多媒体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观察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表现为学生的说和写能力。作为学生的作文无疑是一个重头戏。长期以来提到写作就会使教师困惑学生痛苦,人们尝试着各种作文写作指导,都没有更高的成效。那么,如何能够真正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呢,笔者是从让学生学会批改作文入手进行作文教学的,其结果有了明显的效果。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对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