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语正像一首优美乐曲的第一个音符,为整堂课的展开起到了定调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去设计。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弱,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来自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因此,课文课堂导语的设计应该本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选准文本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猎奇,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实践证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认真思考,继而会踊跃尝试,进入非弄清楚事物真相不可的境地,从而产生比较强大的探究动力。如执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属于传记体裁,叙述的是斯科特探险队探险的故事。这个探险队共有五人,到南极去探险。当他们历经许多困难,满怀希望到达南极时,却遗憾地发现南极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非常失望地踏上返回的路程,此间却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作者茨威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在翻书找答案了。探险队能够排除重重困难登上南极,怎么就不能顺利返回呢?这段导语是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设置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导语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猎奇而设置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悬念,那样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会弄巧成拙。所以,导语的设置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创设情境以激趣
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美妙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方雪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与辽远。然后停止图画的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思,教师播放诗词上阕的范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文字构筑的世界展开想象,对视频播放过的北国雪景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然后导入:同学们,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壮丽的雪景,以饱醮情感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词,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壮丽风光,体味作者伟大的英雄胸怀。
三、讲述故事以激趣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们的童年几乎是伴着故事长大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富有故事情节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出师表》是一篇文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提及的事件繁多,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学习《出师表》,更多的了解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学生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产生兴趣,通过导语的引入,进而对诸葛亮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欲望。
四、温故知新以激趣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对照或者类比,在“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曾经学过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从文中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手枪而临危不惧的气概,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蔑视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不惧特务暗杀,这种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而更集中体现他斗士风采的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的发言,更是闻一多先生决心与国民党特务做殊死搏斗的宣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斗士的大义凛然与浩然正气吧!”
导语的设计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内容,有效地设置富有情趣与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导语的感召下,饶有兴致、满怀热情地进行学习与探究,提升学习效率,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韦占超,教师,现居广西那坡。
一、设置悬念以激趣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猎奇,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实践证明,学生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会认真思考,继而会踊跃尝试,进入非弄清楚事物真相不可的境地,从而产生比较强大的探究动力。如执教《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教师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属于传记体裁,叙述的是斯科特探险队探险的故事。这个探险队共有五人,到南极去探险。当他们历经许多困难,满怀希望到达南极时,却遗憾地发现南极已被人捷足先登了。他们非常失望地踏上返回的路程,此间却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了。他们怎么会死呢?作者茨威格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已经在迫不及待地在翻书找答案了。探险队能够排除重重困难登上南极,怎么就不能顺利返回呢?这段导语是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设置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导语的设置,不能只是为了猎奇而设置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悬念,那样不仅对学生学习无益,还会弄巧成拙。所以,导语的设置既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要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创设情境以激趣
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创设美妙的情境,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声音、图片与视频营造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用多媒体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方雪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北国雪景的壮丽与辽远。然后停止图画的播放,让学生闭上眼睛,凝神静思,教师播放诗词上阕的范读录音,让学生根据文字构筑的世界展开想象,对视频播放过的北国雪景进一步补充与深化,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然后导入:同学们,这首诗词创作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壮丽的雪景,以饱醮情感的笔触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词,领略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壮丽风光,体味作者伟大的英雄胸怀。
三、讲述故事以激趣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他们的童年几乎是伴着故事长大的。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富有故事情节的导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出师表》是一篇文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文中的人物关系比较复杂,提及的事件繁多,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理清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讲的这个故事选自《三国演义》,今天,让我们学习《出师表》,更多的了解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物:诸葛亮”,学生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产生兴趣,通过导语的引入,进而对诸葛亮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习欲望。
四、温故知新以激趣
所谓温故知新,就是引领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知识,与现在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对照或者类比,在“旧知”的基础上过渡到“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曾经学过吴晗的杂文《谈骨气》,从文中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的闻一多先生面对国民党的手枪而临危不惧的气概,从他的身上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蔑视国民党的无耻行为,不惧特务暗杀,这种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中国人,而更集中体现他斗士风采的是他的《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篇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的发言,更是闻一多先生决心与国民党特务做殊死搏斗的宣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位斗士的大义凛然与浩然正气吧!”
导语的设计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内容,有效地设置富有情趣与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导语的感召下,饶有兴致、满怀热情地进行学习与探究,提升学习效率,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韦占超,教师,现居广西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