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巧合”带来的麻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ix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8页的内容如下:
  例1.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王老师对其中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这次投篮练习中,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笔者在平常的教研活动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例1时都会将篮球与数学巧妙结合起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挑选一名投篮最准的队员做主罚队员”这一现实任务为驱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探究欲望。现将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师:我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期将和城东小学篮球队进行一场友谊赛,球队的教练王老师想挑选一名投篮最准的队员做主罚队员,他对平时训练中投篮最准的三名队员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课件出示)。
  师:看了这个表格,如果你是教练,你认为选谁去主罚最好?为什么?
  生1:我选吴力军做主罚队员,因为他在测试中投中的次数最多。
  生2:我不同意。你想想,如果张小华投篮1000次,投中19次,张小华这时投中的次数是最多的,但他是投得最准的吗?(其他学生表示赞同)
  师:很明显,投篮1000次,只投中19次,确实投得很不准。看来,只看谁投中的次数最多就选谁做主罚队员的想法是不全面的,也是行不通的。
  生3:我选张小华做主罚队员,因为他失误的次数最少,只有20-13=7(次)。
  师:谁失误的次数最少,谁就投得最准,他的想法可以吗?
  生4:我认为可以。因为这样想既考虑了投中的次数,又考虑到了投篮的总次数,所以我认为可行。(其余学生也都表示赞同)
  师:那如果吴力军投篮1次,投中0次,他失误次数最少,只有1次,应该选吴力军,对吗?
  生5:他一次都没投中,选他又好像不对。
  师:那你们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6:可以这样比,先算出这三个人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一下,谁投中的比率高就选谁。(学生表示赞同)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投中比率”,探索比较“投中比率”大小的方法,最后得出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应选张小华做主罚队员)
  生7:老师,比“失误次数的多少”也是可行的,和比“投中比率”的结果是一样的,选的都是张小华。
  师:这道题只是一个巧合。像刚才老师举的那个例子,如果吴力军投篮1次,投中0次,他失误次数最少,只有1次,如果选吴力军,就不对了。
  生8:可你只让他投了1次呀,在实际选队员时,他不可能只投1次的,让他多投几次会是什么情况呢?(言下之意是:会不会比“失误次数的多少”也行呢?)
  师:今天上课的时间很紧,你提的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研究,好吗?
  ……
  反思:
  通过比“失误次数的多少”来选主罚队员的方法确实是不确当的。在这道例题中,的确如上课教师所言,是一个“巧合”,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所举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比较方法不确当,但学生却对教师所举例子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因为教学时间的原因,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没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很明显,产生上述教学问题——“巧合”的根源在于教材编写者设计的数据。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对教材中例题的数据做适当的修改,来避免这种“巧合”给教学带来的麻烦呢?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很容易做到,只需改动一个数字即可,将表格中李星明的投中次数改为17,改动后“投中比率”最高的就变成了李星明,而“失误次数”最少的仍然是张小华。这样一改就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教学中的“巧合”,学生在比较“投中比率”大小后,自然会发现与比较“失误次数的多少”得出的结果不一致,无需教师再做任何解释,学生就能认识到通过比较“失误次数的多少”来选拔主罚队员的方法是不确当的。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者将例题中李星明的投中次数由“16”改为“17”,这样一线教师在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时,就能够避免“巧合”现象给教学带来的麻烦。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两个维度来思考如何进行总结:一是有利于丰富学生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总结 丰富 经验 提升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9  总结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
纪录片《潮生》,首度将镜头对准内容生产者,记录了内容创作背后的故事与思考。在“互联网 ”时代下,内容创作正在成为一项成熟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演变成为内容行业而存在。  而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发生巨大改变,造成了内容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好的内容得不到传播,而那些博人眼球的低劣之作却能迅速占据大众视野,这使得不少优质内容创作者在转型路上不断受挫,进退维谷。  对于大多数内容创作者而言,一方面,互联
[摘 要]数学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便捷的操作形式、有效的互动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改进了教与学。新媒体不能代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确定与新媒体的有机整合点,并合理运用。  [关键词]新媒体 七巧板 合理运用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预学后教”教学模式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预学单,通过对预学单的整理、分析掌握学情,再以学定教,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 面积 预学后教 细心解读 提升能力 掌握学情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31  “预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过程,在过程中舍得花时间,在过程中舍得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这是一本万利的最高回报率的课堂投资。  [关键词]数学教学 过程中的教育 课堂投资 回报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31  “过程中的教育”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为很多数学知识是学生在“过程”中自己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系列的交往活动是通过“提问”这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来表现的。提问是否有效,对于学习新知、启迪思维、开发潜能、巩固知识、培养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提问是指那些能够
叶圣陶先生说过:“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这里是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发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学习主体的潜质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找规律”(一一间隔)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探索与体会。  “一一间隔”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旨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排列的特点和规律,学会应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
[摘 要]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中,要努力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并以此作为推进课堂进程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善于依托新知引入、新知形成、新知深化等学生的“认知节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动、自我提问等角度,让学生领悟发现问题的一些方法,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本领。  [关键词]数学问题 发现 认知节点 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会使课堂活力倍增,不断绽放学生智慧的光芒。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引导他们感知和把握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厚实的认知积淀。下面结合“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对精心预设教学,增强学生学习活力的一些粗浅认识。  教学片断一:  师:早就听说我们班同学的眼睛特别厉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给,你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教学也被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行为。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发展。我们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积极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整体性策略,但有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曾听过一节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