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在体育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会产生多种动作错误,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教师因多渠道、多形式预防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关键词】 体育教学;错误动作;预防;纠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8-02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掌握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每一个具体的动作都要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这对于掌握正确的技术,提高动作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1 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1.1 动作概念不清
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概念不清,就会对所学动作的要领、方法、重点掌握不正确,抓不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做起来力不从心,易受原有技能的影响,就易产生多余和错误的动作。如: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最后用力动作要领是:蹬伸转髋抬体肩,顶肩伸臂拔指尖,出手切莫跳起推,注意右肩高左肩。但学生由于对蹬转、抬体动作概念不清,而易形成偏左或偏右使人体摇晃的不平衡错误现象。
1.2 学生身体素质差
学生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锻炼方式的单一性,使身体素质的发展不平衡,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跟不上学技术的要求。这样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很吃力,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由于有的学生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特别是脊柱的柔韧性差,不能在过杆时及时含胸,自然收腹,造成身体笔直过杆等错误,影响了动作的完成。
1.3 教学方法不当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的需要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如:采用分解教学法时,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动作不连贯,甚至在练习过程中出现走形的现象,影响了动作的正确性和完美性。有的动作不宜分开教,教师不要硬分开去教。否则,得不偿失。
1.4 教学水平偏低
“学高为师”,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有时直接影响动作的掌握。学生学习新动作,首先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建立动作形象,形成动作概念,再通过练习、体会,巩
固动作,如果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不深,抓不住动作的难点、重点,示范不规范,匆匆过场,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影响动作的掌握。
1.5 学生有心理障碍
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缺乏独立完成动作的信心和勇气,也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怕脏,还有的怕受伤、犯规等。如分腿腾越山羊,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面对高大的山羊,心里害怕,不敢起跳,推手不及时,怕摔跤,造成“骑马式”过山羊的错误。
2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2.1 利用标志物纠正错误
标志物是用绳、竿、球等,指出运动方向、标志动作的幅度和合理范围。如:在教室实心球时,教基本动作的同时,还应强调“出手角度、力量、速度”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投掷时,学生对出手角度容易忽视且不易掌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为纠正这一弊病,在练习时,可在学生身前2米处横拉两根上下一定高度的橡皮筋,要求学生掷实心球从两条橡皮筋中间穿过,以提高学生出手角度的合理性。
2.2 利用信号纠正错误
信号是用语言、呼声和击掌等方式及时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自我改正。如在乒乓球扣杀半高球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控制不好击球时间,球在高点期时就开始挥臂出板,结果接不住来球。教师可采用口令指挥“扣杀”,提示学生,促使学生抓准扣球时间,完成扣杀半高球的技术动作。如在韵律操教学中,可用手势来纠正个别或普遍存在的动作错误,学生屈膝动作不到位,教师可采用一手指向膝示意其改正,学生上臂屈臂,教师可一手指向学生另一臂上举,做几次上伸动作,使其改正。
2.3 用图示法或电教媒体纠正错误
图示法能化静为动,有利于教师分清动作难点、要点和技术细节。如在体操教学中,有许多动作(特别是动力性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比较复杂,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难以用慢动作纠正,不管教师如何讲解,示范效果甚微,而利用图像就可以把这些较复杂动作的空间、时间及其技术特点分割成的形象、静止的画面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可以更直观地讲清各技术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纠正各种错误动作。
2.4 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纠正错误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动作技能基础之上。如跳远的助跑和起跳结合的技术动作,一般都是在学生对行进中单足起跳双足落地的技术动作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些动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采用已熟悉的条件反射,促进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动作,教师可充分利用技能迁移规律用已学过的动作给予纠正,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一举二得。
2.5 采取正误对比纠正错误
教师的示范是将具体动作过程完整、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发现学生错误予以纠正时,教师只用讲解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和理解所犯错误,并弄清错误的关键在哪里,而采用正误对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直接做出正确动作,而是连续做出三个投篮动作,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动作:①下肢不发力,只用上肢发力的投篮;②蹬伸,屈腕拔球的动作;③光蹬伸,不屈腕拔球的动作。通过师生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正确形成,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动作错误的原因。
2.6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很多是由于身体素质差而造成一些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内和课外要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抓好大课间活动,丰富各类有益的阳光体育锻炼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活动量,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2.7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在教学中,背越式跳高它不仅是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力量等体能的有效手段,而且对促进学生自信、果断、百折不挠等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的技术要求高,学生在空中的本体感觉能力较差,在初学者中大多数同学在后倒时存在恐惧心理。
还可增强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
【关键词】 体育教学;错误动作;预防;纠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8-02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掌握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每一个具体的动作都要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这对于掌握正确的技术,提高动作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我们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1 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
1.1 动作概念不清
学生对所学的动作概念不清,就会对所学动作的要领、方法、重点掌握不正确,抓不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环节,做起来力不从心,易受原有技能的影响,就易产生多余和错误的动作。如: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最后用力动作要领是:蹬伸转髋抬体肩,顶肩伸臂拔指尖,出手切莫跳起推,注意右肩高左肩。但学生由于对蹬转、抬体动作概念不清,而易形成偏左或偏右使人体摇晃的不平衡错误现象。
1.2 学生身体素质差
学生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锻炼方式的单一性,使身体素质的发展不平衡,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跟不上学技术的要求。这样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很吃力,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中,由于有的学生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特别是脊柱的柔韧性差,不能在过杆时及时含胸,自然收腹,造成身体笔直过杆等错误,影响了动作的完成。
1.3 教学方法不当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内容、教学任务的需要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技术动作的完成。如:采用分解教学法时,分解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过长会使动作不连贯,甚至在练习过程中出现走形的现象,影响了动作的正确性和完美性。有的动作不宜分开教,教师不要硬分开去教。否则,得不偿失。
1.4 教学水平偏低
“学高为师”,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有时直接影响动作的掌握。学生学习新动作,首先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建立动作形象,形成动作概念,再通过练习、体会,巩
固动作,如果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不深,抓不住动作的难点、重点,示范不规范,匆匆过场,这样就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影响动作的掌握。
1.5 学生有心理障碍
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缺乏独立完成动作的信心和勇气,也有的学生怕苦、怕累、怕脏,还有的怕受伤、犯规等。如分腿腾越山羊,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面对高大的山羊,心里害怕,不敢起跳,推手不及时,怕摔跤,造成“骑马式”过山羊的错误。
2 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2.1 利用标志物纠正错误
标志物是用绳、竿、球等,指出运动方向、标志动作的幅度和合理范围。如:在教室实心球时,教基本动作的同时,还应强调“出手角度、力量、速度”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投掷时,学生对出手角度容易忽视且不易掌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为纠正这一弊病,在练习时,可在学生身前2米处横拉两根上下一定高度的橡皮筋,要求学生掷实心球从两条橡皮筋中间穿过,以提高学生出手角度的合理性。
2.2 利用信号纠正错误
信号是用语言、呼声和击掌等方式及时提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自我改正。如在乒乓球扣杀半高球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控制不好击球时间,球在高点期时就开始挥臂出板,结果接不住来球。教师可采用口令指挥“扣杀”,提示学生,促使学生抓准扣球时间,完成扣杀半高球的技术动作。如在韵律操教学中,可用手势来纠正个别或普遍存在的动作错误,学生屈膝动作不到位,教师可采用一手指向膝示意其改正,学生上臂屈臂,教师可一手指向学生另一臂上举,做几次上伸动作,使其改正。
2.3 用图示法或电教媒体纠正错误
图示法能化静为动,有利于教师分清动作难点、要点和技术细节。如在体操教学中,有许多动作(特别是动力性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比较复杂,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难以用慢动作纠正,不管教师如何讲解,示范效果甚微,而利用图像就可以把这些较复杂动作的空间、时间及其技术特点分割成的形象、静止的画面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就可以更直观地讲清各技术环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纠正各种错误动作。
2.4 利用技能迁移的规律纠正错误
对于学生来说,任何新的技术动作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动作技能基础之上。如跳远的助跑和起跳结合的技术动作,一般都是在学生对行进中单足起跳双足落地的技术动作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些动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采用已熟悉的条件反射,促进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若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错误动作,教师可充分利用技能迁移规律用已学过的动作给予纠正,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一举二得。
2.5 采取正误对比纠正错误
教师的示范是将具体动作过程完整、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发现学生错误予以纠正时,教师只用讲解的方法,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和理解所犯错误,并弄清错误的关键在哪里,而采用正误对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如在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不直接做出正确动作,而是连续做出三个投篮动作,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动作:①下肢不发力,只用上肢发力的投篮;②蹬伸,屈腕拔球的动作;③光蹬伸,不屈腕拔球的动作。通过师生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正确形成,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动作错误的原因。
2.6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很多是由于身体素质差而造成一些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内和课外要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抓好大课间活动,丰富各类有益的阳光体育锻炼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活动量,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2.7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在教学中,背越式跳高它不仅是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力量等体能的有效手段,而且对促进学生自信、果断、百折不挠等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的技术要求高,学生在空中的本体感觉能力较差,在初学者中大多数同学在后倒时存在恐惧心理。
还可增强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