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动感情地读。然而现实中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注重读的感情,缺乏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形式上的评读,缺乏教师的亲身示范;注重对朗读技巧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却不够。本文从以声作则法、添词加句法、无中生有法、小题大作法等四个方面来谈教师如何得用“引读”来加强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指导。
【关键词】 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情境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8-01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重在读,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于是,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成了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学生最终是否能动情地读, 成为衡量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然而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发现对于“感情朗读”,我们教师有着太多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低年级而言,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①重感情,轻基础。常见教师在初读课文之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练读。在学生读得还不是很顺畅的情况下就提出诸如“谁能美美地来读一读”之类的要求。②重评读,轻示范。很多教师喜欢在学生读后,让大家评一评。结果常常是大家的批评毫无保留,把范读的学生批得遍体鳞伤,这无疑是给范读的学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不知他下次还有没有勇气站起来朗读。③重技巧,轻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综上所述,教师指导的不规范是影响朗读质量的重要原因。阅读教学重在读,而朗读教学贵在引。这里的引,指的是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 引读的方法很多,在几年的低段朗读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发现教师如果能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恰当、规范地运用“引读法”,能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引”出一片朗读的艳阳天。
1 以“声”作则,规范朗读
“唱读”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是最容易产生的。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已按“唱读”的模式学会了许多儿歌。对于任何一篇课文,老师如果不加以正确示范与引导,他们就会自动地按照他们心中的儿歌模式拖腔拉调地“唱”。此时,光靠教师一味地提醒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根本毫无进展,我们需要运用“朗读引读法”。
所谓朗读引读,就是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和点拨,教给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后,教师还可通过配乐、配画面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示范朗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用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此时教师的范读,已由“示范”而成为学生的“典范”,进而形成学生朗读的“规范。”
2 添词加句,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课文不多,加上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又不够,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容易把所有的课文几乎都读成同样的腔调,没有变化、没有感情,犹如“一潭死水,风过不起一丝涟漪。”如何使低年级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旁“添油加醋”。
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在教学中,老师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引读是细腻的、丰满的。这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引读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可以说学生朗读的成功,是老师润物细无声式的引读才取得成功。
3 无中生有,引导联想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可以引发学生去想像,朗读指导时,应引导学生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画”,如发现学生对所描写的段落内容一片空白时,教师可运用联想引读法。阅读教学中的联想引读法,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联想因素,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读书,在读书中联想。
《丑小鸭》一文,体会丑小鸭处处受欺负的可怜处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共鸣是课文的难点,而课文中的文字介绍似乎过于简单,如何让才二年级的学生透过这两段简短的文字,让他们身临其境,读出真情实感呢?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丑小鸭,把两段话中的“丑小鸭”全部改成“我”,学生练读后,我引导学生想像。
因为读前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加以联想,并将课文内容转变成现实生活,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再加上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老师扮演大树爷爷,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4 小题大作,厚积薄发
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品悟即将达到喷薄的状态,教师就要及时通过自己感性的言语,对文本的情境加以渲染,引爆,升华学生聚集的情感,真正把学生引进文本的情感。这就是渲染引读,我常会抓住学生即将喷薄的那个点,及时加以引读。
因为有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当中,读的时候感情基调把握得非常好。
成功的引读,更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体味中国文字的精彩;成功的引读,更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享受没有遗憾的自由,享受没有缺陷的开放;成功的引读,更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潜得更深、飞得更远。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正确认识引读的作用,规范运用引读,精心设计引读,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因“引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上海教改出版社2006、2007年版
[3]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杜,2000年版
【关键词】 阅读教学;朗读指导;情境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8-01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重在读,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于是,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成了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学生最终是否能动情地读, 成为衡量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然而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发现对于“感情朗读”,我们教师有着太多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低年级而言,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①重感情,轻基础。常见教师在初读课文之后,出示一段话让学生练读。在学生读得还不是很顺畅的情况下就提出诸如“谁能美美地来读一读”之类的要求。②重评读,轻示范。很多教师喜欢在学生读后,让大家评一评。结果常常是大家的批评毫无保留,把范读的学生批得遍体鳞伤,这无疑是给范读的学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不知他下次还有没有勇气站起来朗读。③重技巧,轻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综上所述,教师指导的不规范是影响朗读质量的重要原因。阅读教学重在读,而朗读教学贵在引。这里的引,指的是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 引读的方法很多,在几年的低段朗读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发现教师如果能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恰当、规范地运用“引读法”,能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引”出一片朗读的艳阳天。
1 以“声”作则,规范朗读
“唱读”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是最容易产生的。特别是集体齐读时,全班几十个学生一起“唱”,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已按“唱读”的模式学会了许多儿歌。对于任何一篇课文,老师如果不加以正确示范与引导,他们就会自动地按照他们心中的儿歌模式拖腔拉调地“唱”。此时,光靠教师一味地提醒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根本毫无进展,我们需要运用“朗读引读法”。
所谓朗读引读,就是教师通过朗读示范和点拨,教给朗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后,教师还可通过配乐、配画面等多种朗读形式进行示范朗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用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此时教师的范读,已由“示范”而成为学生的“典范”,进而形成学生朗读的“规范。”
2 添词加句,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课文不多,加上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又不够,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容易把所有的课文几乎都读成同样的腔调,没有变化、没有感情,犹如“一潭死水,风过不起一丝涟漪。”如何使低年级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一旁“添油加醋”。
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在教学中,老师情绪的渲染、精彩的过渡引读是细腻的、丰满的。这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引读起到示范引路的作用,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可以说学生朗读的成功,是老师润物细无声式的引读才取得成功。
3 无中生有,引导联想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可以引发学生去想像,朗读指导时,应引导学生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画”,如发现学生对所描写的段落内容一片空白时,教师可运用联想引读法。阅读教学中的联想引读法,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联想因素,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读书,在读书中联想。
《丑小鸭》一文,体会丑小鸭处处受欺负的可怜处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共鸣是课文的难点,而课文中的文字介绍似乎过于简单,如何让才二年级的学生透过这两段简短的文字,让他们身临其境,读出真情实感呢?我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丑小鸭,把两段话中的“丑小鸭”全部改成“我”,学生练读后,我引导学生想像。
因为读前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加以联想,并将课文内容转变成现实生活,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再加上教师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老师扮演大树爷爷,用自己的情感与语言渲染带路,学生边听边感悟,思绪与情感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融入当时的情境,使自己的体悟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就会以声解义,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
4 小题大作,厚积薄发
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品悟即将达到喷薄的状态,教师就要及时通过自己感性的言语,对文本的情境加以渲染,引爆,升华学生聚集的情感,真正把学生引进文本的情感。这就是渲染引读,我常会抓住学生即将喷薄的那个点,及时加以引读。
因为有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文本的情境当中,读的时候感情基调把握得非常好。
成功的引读,更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体味中国文字的精彩;成功的引读,更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享受没有遗憾的自由,享受没有缺陷的开放;成功的引读,更能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潜得更深、飞得更远。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正确认识引读的作用,规范运用引读,精心设计引读,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朗读必将会因“引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小学语文》上海教改出版社2006、2007年版
[3]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杜,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