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科学探究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手操作≠科学探究
  高小龙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中心”。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一些教师也开始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然而由于对探究学习本质认识不足,将探究学习简单化、形式化,认为只要学生动手操作,就是进行科学探究,或者探究的目的只是按部就班地为生成教师的结论服务。这些认识和行为的局限影响了探究式学习的深入开展。
  案例一:
  老师给班级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小水槽和一定量的盐和水,要求同学们用这些材料想办法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虽然各组操作顺序有些不同,但最后土豆都浮起来了。学生汇报;“实验都成功了。”师:“你们想到什么办法使土豆浮起来?”生:“在清水里加盐,土豆可以浮起来。…‘土豆在清水里沉下去,在盐水里浮起来。”师:“水中溶解了盐以后,土豆会浮起来。为什么?”生:“加了盐以后浮力大。”
  案例二: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小水槽、盐、土豆、搅拌棒,学生自己取水,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师:“请各小组汇报完成情况。”第1组汇报:“我们组放第5勺盐以后,土豆浮起来了。水中加了盐以后,马铃薯就能浮起来。”第2组汇报:“我们组在水中放第7勺盐后,土豆就慢慢浮起来了。我们组发现水中加盐越多浮力越大。”第3组汇报:“我们组在水中放了9勺盐以后土豆还是沉的。”师:“为什么有的组能浮起来?有的组没浮起来?”生:“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第3组放在瓶里的水比第1组和第2组多得多,盐水不够浓,土豆就浮不起来了。”师:“怎么验证你的猜想呢?”生:“继续加盐,土豆就会浮起来。”第3组同学继续往小水槽里加盐,土豆果然浮上来了。师:“土豆为什么会浮起来呢?”生:“水中加了盐以后浮力会增大,同一杯水,加盐越多,浮力越大。”
  反思:
  在案例一中,给学生的盐和水都是按一定的量准备的,不论怎样操作,混合后的溶液都足以使土豆浮起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会出错,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整个教学毫无生成性可言。而案例二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取水,很多学生的实验没有成功,因为他们不知道取多少水合适,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组加了盐物体能浮起来?有的则没浮起来?”让学生讨论、假设问题所在,鼓励学生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在其间,不对学生的观点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而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猜想,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在探究过程中,知识在互动中生成,在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同伴知识、教师知识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建构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了生生、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反思性实践活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错误”被当成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深入思考的契机。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也能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合作、借鉴和对比等探究途径,可以更快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初探
  宋 娟
  
   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老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而创设的一种课堂氛围。课堂问题情境不仅仅包含着问题,还包含着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方式,包含着教师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包含着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是一种最初由问题引起,却远远胜过问题的整个课堂的动态表现。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疑中生趣,由疑激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激疑引趣式。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举出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如156)的例子后,故意激发学生:“有156这个数做基础,我可以一口气说出一堆能被3整除的数来,561,516,615,165,65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抓住了新知识的实质,提出了需要研究的新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旧中引新式。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善于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激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么意思。紧接着将题中的8改为9:“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突出了演变点,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铺垫,促进了知识迁移。
  3.揭示矛盾式。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耍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4.深化知识式。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在授完新课以后,可以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深化设疑。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后,为了巩固知识,我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5.制造悬念式。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存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存疑”,可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课内、课外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而不是老师的灌输来掌握知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自己认真思考的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而且在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倡导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个被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对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其他语文教学形态有着更大的自主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 “Co
一、实验背景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语境问题,二是语音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主要从教学方法、语言环境的设置以及评价测等方面
摘要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景教学资源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积极思考、深入探索,甚 Ussi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从而适应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
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老师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求解决问题而创设的一种课堂氛围。课堂问题情境不仅仅包含着问题,还包含着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方式,包含
强调:小学生数学学习应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独立学习、学以致用的人,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