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入情感让语文朗读更有味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期听了很多老师的朗读指导课,表面看来很到位,从语速、语调、语音、轻重缓急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朗读训练,但实际收效并不大。這是为什么呢?我细细想了想,觉得是因为我们刻意地把“感情朗读”理解成了“读出感情”,因此,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只重外在表现,不重内心体验”的朗读误区。很多老师在训练学生朗读的时候往往会这样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次”“请带上你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或者是直接告诉学生,哪个字读得重或轻些、哪个词读的慢或快些、哪个句子读得舒缓或沉重些。这样一来,学生虽然读得是有轻有重、有快有慢,但却显得生硬死板,有的学生干脆读得像“切豆腐”一样,怎么也读不出感情。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了解题材,确定情感基调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学生在朗读时能根据文章的题材,确定好情感方向,那就基本做到了感情朗读,那么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轻而易举地表现了出来,与作者的情感距离也就拉近了。
  1.抒情类的文章可分为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写景抒情类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要读的优美、明快,可根据描写的景物来确定情感基调。如,《草原》《桂林山水》等文章是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所以,此类文章的情感基调一定是轻松明快,自豪的,朗读时节奏应该是轻快的。叙事抒情类的文章则需根据所叙述的事情来确定情感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前部分是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部分应是自豪骄傲的情感,而后半部分是表达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恶愤怒之情、对圆明园的毁灭惋惜之情。那么,后半部分的的情感基调就有明显的变化,应读出愤怒、惋惜之情。而《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是歌颂周总理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朗读时就要读出热爱、敬佩之情。
  2.记叙文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比如,像《穷人》《凡卡》等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状况、揭露社会黑暗的文章在朗读时语气尽量低沉,语速要慢,要把痛苦与悲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反之,反映劳动人民美好生活的文章语调比较明快,读得时候要读出兴奋、活泼、热爱之情。如,《北京的春节》《和田的维吾尔人》等。有的文章要根据作者所表达的中心内容来定,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一开篇就对小女孩的生活环境进行描写,用“大雪天”“大年夜”等词语从侧面反映出小女孩的悲惨,那在读这些句子时,就要缓慢而沉重;结尾处描写小女孩离开人世的句子要读得低沉、沉痛,让听者能感受到黑暗社会下穷苦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而文中对小女孩五次美好幻想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部分的句子就要读出兴奋、渴望之情,语速尽量欢快高昂些,让听者能感觉到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而《月光曲》这篇课文前部分是描写兄妹两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这部分内容在朗读时应沉重、缓慢一些,后半部分是兄妹两听到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所产生的联想,此部分的情感基调就要根据乐曲的节奏变换来确定。
  二、走入文本,获得情感共鸣
  1.只有以正确的情感为引导,才能真正读懂文本。对文本情感的把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为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学生阅读文本时,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以辅助学生情感的酝酿和融入。比如,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时,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前播放关于李大钊同志英雄事迹的视频,在学生情感初步产生的基础上再放点比较悲哀的背景音乐,此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被完全激发出来,那情感朗读就是水到渠成了。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由于人物离我们比较远,所以,在学文前我便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课堂上我又播放了居里夫妇提炼镭艰苦过程的视频,在这种直观的感染下,学生都体会到了提炼镭是一个危险、艰苦的过程,体会到了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在朗读时自然而然就知道哪些词语要强调,哪些句子语气要放慢,语调要低沉。感情由内而外倾泻出来,朗读当让就充满了情感。
  2.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文本,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更有益于学生的阅读效率。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只有走近语言、欣赏语言、品味语言才能真正体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真正走入作者丰富的内心,与作者同行。有的课文情感深厚,每字每句都饱含深情厚意,学生只要用心去读、用心去品、用心去悟,是不难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等句中对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皆有情,学生通过用心阅读,品味到了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中所表达的欣喜若狂的心情,从而获得了心灵震撼。
  总之,只有先在读中生情,才能在读中有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区域活动以幼儿自主操作的活动方式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对幼儿园集体教育教学进行了有效补充。然而,在高结构区域游戏的形式化、教学化、模式化、材料单一化的趋势下,低结构活动应运而生。低结构活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走入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新课改,主动、积极地改变教学方式,用新的理念更好地指导教育学生。本文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走入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新课改,主动、积极地改变教学方式,用新的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新时期渗透德育这一教学举措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而积极地探索可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将其贯彻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起到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创新改革的精神,将新型教学方法引入语文课堂,并灵活地运用其教学优势,构建一个具有德育氛围的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创新改革;教学举措  德育始终是小学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分析那些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造成成绩低下的学生的情况就会发现,他们在“困难→不感兴趣→成绩差→更不感兴趣→成绩更差”的軌道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只有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才能将学习外因转化为学习内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
【摘要】我园因地制宜,把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改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我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融入当地的乡土特色,挖掘与利用了乡土资源自制玩教具;引用了一些有价值且适合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民间体育游戏;因地制宜地创设户外体育活动;家园携手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等开展了探索得到初步的见解。  【关键词】因地制宜;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  《3-6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习英语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英语电影视听说课是大学的课程,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以及借鉴大学英语电影视听说课的做法,在小学中年段开设了基于英语动画资源的视听说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英语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英语;动画;视听说  英语视听说课是大学院校英语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这一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摩英语原声影片,通
【摘要】任务型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英语从事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然掌握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行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怎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各种非常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体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教师设计的教学目的?笔者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实施任务型教
【摘要】初中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关键引导者与组织者。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开展,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也逐步添加到了班主任平时的工作中,这在某些程度上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除此之外,中学生大部分都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非常容易受到附近的事或人的影响,需要班主任分析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德育教育。为此,本文从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学工作入手,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展开探究。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探究  初中生大
【摘要】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地理研学活动就是对学生实践力最好的检验方式之一。本文以2018年第一届广东省地理研学活动和中山市地理研学活动为例,阐述了笔者如何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绘图和用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地理研学中展现较强的地理实践力,并反思地理研学过程需要加强的地理技能。  【关键词】初中生;地理研学;绘图能力;实践力  学习一
【摘要】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服务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着独特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既具有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又具有一颗公平心、宽容心、慈母心,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真爱每一个学生;同时注重在班级授课制的管理模式中,正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个性,让学生有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