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原则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xcv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各界对德育的关注没有胜过今朝,为此作出的研究和努力也可谓不大、不多,但收效甚微,究其根本是因其对德育的认识上把握不准。本文试从根本的理念入手,纠正误区。
  【关键词】德育;原则
  
  什么是德育?简单地说,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目前普遍认为德育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除以上几个方面外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是环境教育、预防艾滋教育等等 。西方教育理论中所定义的“moral education”较为明确,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区别开来。因此笔者赞成把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的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
  就目前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2010年3月发生的“破处门”、6月的集体“跪拜门”等,笔者认为,要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从根本处纠正德育工作中的无意识“盲区”,任何“细枝蔓叶式”的探讨都只是空话。这个“根本”就是原则,就是德育工作中的方向,只有坚持了正确的原则才能准确达到目的。
  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法制性观念原则。
  这是第一,也是必须首先需要明确的。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对于法律的认识远没有西方社会所理解的那样深刻和具理性。就中国的现实而言,法治具有脱离传统“人治”的根本意义。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写在法制之中的,它的力量犹如《独立宣言》被视为圣经。因为最初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作为一种无形的、非程序化的人性光芒深藏于人们的灵魂之中,再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而这些原始的道德愿望只有通过制度化的法律才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规范,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良性的社会道德秩序才有绝对的约束力,不仅为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所信服和赞誉,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和社会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法律是道德的起码要求,是道德的底线、是不能踩的“红线”。没有法律作底线,宣扬的那些再完善、再美好的道德最终也不过是说教而已。只有当人们从灵魂上对法律有强烈的敬畏之心,然后才是对违背道德的羞耻感。让人在作出某项行动之前首先去理性地考虑:这样做违不违法?如果人在行动之前想到的是我这样做道不道德,那他就极有可能去做,直至酿成犯罪。试想:对违法犯罪之人,还有什么道德?还讲什么道德?讲什么德育?因此,在现代的社会里,首先必须强化基本的法制理念,让学生首先学法懂法守法,进行法制教育,然后才是德育。
  其次,必须坚持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孩子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一般认为:童年是心理和行为形成的敏感时期和关键时期,在0—6岁是自我意识的萌发期、6—12岁是重要习惯的养成期,10岁孩子的性格开始形成,到16岁时形成独立的人格。” 再看看“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明显缺乏界定,可操作性又不强。而具体到每一个人,他们不同的成长经历和身心的成熟度都将决定是否接受一种所谓的道德。因此,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心的自觉接受,从这个角度讲,要求“教师只是价值澄清过程的促使者,持中立态度,尊重学生自己的结论。” 对于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问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鼓励个人发展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道理推理能力;道德发展不仅是获得一定道德知识的结果,还是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质的变迁。” 强调对道德行为和现象的判断、评价以及认知上的推理思考,并加以非“定性判断”的引导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考能力,减少盲从、被动的人格特点,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同时,积极的认知推理和判断思考也有利于加强对美德体验,巩固成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格独立的条件下,平衡“知”和“行”才可能凑效。把握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认知特点行为规律之间的协调统一,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学校在“知”的方面没有预先做到的情况下,学生不“知”,而强调“行”,学生认知不协调、冲突、困惑,“行”则不可能。更何校园德育“行”之又少。哪里“行”呢?回答是走向生活。
  (三)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原则
  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道德和社会道德应当是统一的”,“不能有两种道德原则:一种为着校内的生活,一种为着校外的生活。” 可见,校园里宣扬的道德与生活中通行的道德必须具有一致性。现代教育是为现代社会服务的、培养现代人的教育。然而,当世界倡导文化多元化,民主、创造和独立的伟大精神的时候,依然让教师去统一灌输一种所谓的“美德”和一种脱离实际的价值观,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以美国为例,学校没有统一、专门的思想品德教材,也没开这门课。中小学教师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常识,注重的是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的中心任务,注重引导和激发。如科尔伯克著名道德两难问题实验“海因滋偷药”中设置的情境一样,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踊跃发表见解,并不横加阻拦或加以对错的评判。在道德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推理,学会了理解,懂得从不同角度的看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而不是盲目听从权威的结论。美国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美国学校德育的重要特色是坚定地为社会实际服务,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无论是所设课程内容还是所取形式,都绝无空洞教条之处,一切从实际出发。所谓实践就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增强德育的实效。国家还免费让学生参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开放国防设施,定期进行国防教育。且看美国上下的建筑物,甚至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一辆消防车都飘扬着星条旗就有所感了。德育贯穿于每个角落,每一时刻。德育也就融入整个课程(不是我们理解的某一科目),孩子们耳濡目染、亲身亲历,也就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指望一本教材,开一门无关紧要的《思想品德》课,不“知”又不“行”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好德育工作?
  综上所述,德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道德建设要从娃娃抓起,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再根据具体的客观的实际落实到发展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健全人格上来。坚持法制性、规律性和生活性的三个大原则。当把德育中的理念性的问题纠正了,德育工作也就开始朝正确的方向迈进了。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江松.悲剧人性和悲剧人生[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3]魏曼华.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5]余惠斌.小学生主体人格发展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1.
  [6]郑富兴.现代视觉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John Dewey, Moral Principle in E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ilin Company, 1991.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说课”这个名词的出现和作为一种单独的教研形式广为运用,始于1987年6月河南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的一种活动,是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的产物,始于初中数学学科。1991年7月,《中国教育报》首次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从而揭开了说课活动的序幕。现在已经推广到中小学的各个学科,学会说课已经成为我们每位教师必修课,因为它与我们教师职业息息相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摆脱困境,走向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试探性的研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一、前言  在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过程中,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安全第一”的体育教学要求,仍是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要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意在向广大体育教师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的预防体育教学中安全措施的路径与方法。  二、安全措施的虚与实  体育教学中,健康运动、安全运动、科学运动、快乐运动、有效运动已成为体育教师的共识。“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对待体育教学中安
摘要: 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要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又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教材内容有着密
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关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问题,先来看看几个课堂实录:  实录1: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教师在刚讲完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来找位置后,出示一张图片,给出点A(3,2).  师:你能根据给出的点,画出这个点所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吗?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生:……(一片沉默)  实录2:八年级下册《梯形》第一课时,教师布置学生求解一等腰梯形的面积
中小学生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主体,其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发展。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农村的不少中小学里,体育课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还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便能改变这些问题,提高
有这样一句广告句——把简单的变成复杂,太累;把复杂的变为简单,贡献。数学,具有变复杂为简单的功效。因此,数学课堂更应追寻简约高效。  一、什么是简约高效  简约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指课堂简明扼要,充满智慧和活力,能化繁为简,能以小见大,能以少胜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师生交流和谐流畅。它应有三层含义:(1)目标统一(2)智慧碰撞(3)效率最优。   简约高效的课堂是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是对教学资源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决贯彻《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就课程设计的新理念结合课堂实例予以探讨,并期待语文的教学天地更加绚丽多彩。  关键词:活动 讨论 创造 多媒体 网络    随着“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也逐渐突显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摘 要】笔者认为从指导思想和作业设计两个方面加以改变,提高语文学习效率:㈠指导思想的改变,落实一个“实”字。㈡作业设计的改变,落实一个“效”字。1、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2、作业设计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3、作业设计要体现方式的灵活多样。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学习效率    语文作业的设计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长期以来,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同虚设:一方面师生觉得作
陷阱,原指猎人狩猎时挖的用于捕获猎物的深坑,后来用于比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圈套,而今它又频繁地跳跃在数学教学之中。数学 “陷阱”指的是学生在所熟知的内容中,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局限,思维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结果在解题中得出相反的或者是不完全的结论。  一、数学“陷阱”存在的背景  放眼教学,学生陷入“陷阱”看似偶然,却也是必然!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只是形式上地开展观察、归纳、联想和猜想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