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培养和启发的内容之一,越发的变得引人注目。本文主要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一题多解
数学思维品质的好与坏、高与低又衡量着数学思维的质量,决定了人们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使他们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为了教好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轨道中走出来,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游戏教学,激起学生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新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通过游戏互动,让课堂变的灵动,富有情趣,也让学生感到有新鲜感,生动有趣,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先布置学生寻找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列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10分钟内召集本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集中在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组轮流派出代表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组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两分钟内没有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由本组代表自答,并得到加分,如果某组的同学指出了错误所在,则为其加分,最后以总分最高的组获胜。这一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好像在做一项研究工作,他们满腔热情、轻松愉快地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易出现的错误显露无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纠错教学,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发难”,是其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不但要虚心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而且要大力褒奖这种勤于思考、敢于直言的求实精神。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单元目标评价题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若方程(k-3)x2-2kx+k+l=0有实数根,则k值为( )
讲评时,我宣布了正确答案是B。
理由是K-3≠0,且△=-(-2K)2-4(k-3)(k+1) ≥0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质疑,认为答案有误,正确答案应该选择D。其理由是:题目并未指明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当k=3时,方程变形为-6x+4= 0得x=,也符合题设条件,所以应分情况讨论。我突然意识到我考虑问题太不周到了,但我更多地是为有这样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学生而骄傲,我首先诚恳地接受了学生指出的失误,肯定了这名学生解答的正确性,在班上极力地表扬了他,接着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讨论,给学生营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时,我会采取一种“故意出错”的方法,即在解题过程中,根据学生容易忽视或出错之处,有意将解题过程“不漏声色”地做错或讲错,最后引出矛盾或说明解答是错误的,让学生在“情理之中”惊呼上当,然后让他们充分思考,剖析错误原因,从而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已知 +|b-2|=0, 求以a, 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解:∵ 与|b-2|都是非负数,由题意得 =0,|b-2|=0
∴a=5,b=2
因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或9。
解完后,看到学生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决定继续讲后面的内容,一分钟之后,我感觉不对,很多同学在悄悄地唧唧哝哝,终于有一个同学举手了,他说:“老师,前面那道题你做错了。”我故作惊讶:“不会吧?”“老师,2,2,5不能构成三角形,它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我笑着表扬他们:“真不错,学习上就是要有怀疑精神。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一题多解,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时,可先发动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一个人很难想出更多的方法,此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道应用题:“父亲现在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两倍,当父亲38岁时,儿子10岁,现在父子俩各是多少岁?”笔者让学生讨论,看哪个四人小组的解法多?这样一来,全班就没有人偷懒了,大家各抒己见:有设儿子年龄为x岁的,也有设父亲年龄为x岁的,也有设经过x年后,父亲年龄为儿子2倍的,而且同一种设法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又有不同的列式。最后解法之多,也超过了笔者想象,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与同伴交流看法,尽可能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很好地利用互补作用来突破难点问题。
四、尊重个体,保持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讲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设计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知道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或者说把多面体展开以后可得到一个平面图形。下面一起来研究正(下转第41页)
(上接第56页)
方体展开以后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能想一个研究的方法吗?
【生】可以倒过来思考,即看有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
【师】好主意!那就拿出准备好的6个正方形,用透明胶把它粘连成一个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拼出了许多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相信你也能拼出不止一个,为了拼出的图形不重复,请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办法呢?或者说按照怎样的规律去拼呢?
【生】可先并排拼四块,另外两块放在旁边,也可以先并排三块,再考虑另外三块的放法。
【师】OK!下面就请大家动手,看你拼成的图形能否围成正方体?若能,请把你的图形画在活动报告上,若不能,也把图形画在活动报告上,看谁画得最多、最快!
(教师巡视,学生基本完成后再进一步设问)
【师】共有几种图形能围成正方体?
【生】:1、10种2、11种3、12种……
【师】同学们动手很快、很会动脑筋!但答案不一致,到底谁对谁错,接下来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看看到底有几种?
(交流后,实物投影,指出重复的,或旋转、翻转后图形相同的)
【师】对能拼成正方体的图形,它们有何规律?
【生1】拼排四块的,另外两块一定要放在两侧。
【生2】中间并排三块,下面并排两块,且要位置错出,最后一块放在最上面的3个位置都可以……
【师】很好!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11种,其中“141”型6种,“132”型三种,“222”型、“33”型各一种。请同学们思考,对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它们有哪些特征呢?
【生1】形状有田字
【生2】形状有凹字……
【师】好了,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下面就请大家把学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完成你的活动报告。
就笔者设计的上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这个片断来看,我们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体征、鼓励和调动学生个体愿望前提下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师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与和谐、团结与协作、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课堂气氛很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学习效果很好,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对他们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应该更好的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高学生数学水平[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1)
[2]孙卫.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析[J]. 成才之路, 2010,(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一题多解
数学思维品质的好与坏、高与低又衡量着数学思维的质量,决定了人们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使他们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为了教好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轨道中走出来,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游戏教学,激起学生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新才能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通过游戏互动,让课堂变的灵动,富有情趣,也让学生感到有新鲜感,生动有趣,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先布置学生寻找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列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10分钟内召集本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集中在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组轮流派出代表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组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两分钟内没有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由本组代表自答,并得到加分,如果某组的同学指出了错误所在,则为其加分,最后以总分最高的组获胜。这一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好像在做一项研究工作,他们满腔热情、轻松愉快地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易出现的错误显露无遗,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纠错教学,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发难”,是其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不但要虚心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而且要大力褒奖这种勤于思考、敢于直言的求实精神。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单元目标评价题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若方程(k-3)x2-2kx+k+l=0有实数根,则k值为( )
讲评时,我宣布了正确答案是B。
理由是K-3≠0,且△=-(-2K)2-4(k-3)(k+1) ≥0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质疑,认为答案有误,正确答案应该选择D。其理由是:题目并未指明原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当k=3时,方程变形为-6x+4= 0得x=,也符合题设条件,所以应分情况讨论。我突然意识到我考虑问题太不周到了,但我更多地是为有这样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学生而骄傲,我首先诚恳地接受了学生指出的失误,肯定了这名学生解答的正确性,在班上极力地表扬了他,接着针对错因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讨论,给学生营造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有时,我会采取一种“故意出错”的方法,即在解题过程中,根据学生容易忽视或出错之处,有意将解题过程“不漏声色”地做错或讲错,最后引出矛盾或说明解答是错误的,让学生在“情理之中”惊呼上当,然后让他们充分思考,剖析错误原因,从而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在能力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如:已知 +|b-2|=0, 求以a, b为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解:∵ 与|b-2|都是非负数,由题意得 =0,|b-2|=0
∴a=5,b=2
因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或9。
解完后,看到学生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决定继续讲后面的内容,一分钟之后,我感觉不对,很多同学在悄悄地唧唧哝哝,终于有一个同学举手了,他说:“老师,前面那道题你做错了。”我故作惊讶:“不会吧?”“老师,2,2,5不能构成三角形,它不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其他同学也随声附和,我笑着表扬他们:“真不错,学习上就是要有怀疑精神。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一题多解,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时,可先发动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一个人很难想出更多的方法,此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道应用题:“父亲现在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两倍,当父亲38岁时,儿子10岁,现在父子俩各是多少岁?”笔者让学生讨论,看哪个四人小组的解法多?这样一来,全班就没有人偷懒了,大家各抒己见:有设儿子年龄为x岁的,也有设父亲年龄为x岁的,也有设经过x年后,父亲年龄为儿子2倍的,而且同一种设法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又有不同的列式。最后解法之多,也超过了笔者想象,获得了意外的惊喜。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与同伴交流看法,尽可能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很好地利用互补作用来突破难点问题。
四、尊重个体,保持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操作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我在讲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时设计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已经知道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或者说把多面体展开以后可得到一个平面图形。下面一起来研究正(下转第41页)
(上接第56页)
方体展开以后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能想一个研究的方法吗?
【生】可以倒过来思考,即看有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
【师】好主意!那就拿出准备好的6个正方形,用透明胶把它粘连成一个平面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拼出了许多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相信你也能拼出不止一个,为了拼出的图形不重复,请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办法呢?或者说按照怎样的规律去拼呢?
【生】可先并排拼四块,另外两块放在旁边,也可以先并排三块,再考虑另外三块的放法。
【师】OK!下面就请大家动手,看你拼成的图形能否围成正方体?若能,请把你的图形画在活动报告上,若不能,也把图形画在活动报告上,看谁画得最多、最快!
(教师巡视,学生基本完成后再进一步设问)
【师】共有几种图形能围成正方体?
【生】:1、10种2、11种3、12种……
【师】同学们动手很快、很会动脑筋!但答案不一致,到底谁对谁错,接下来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看看到底有几种?
(交流后,实物投影,指出重复的,或旋转、翻转后图形相同的)
【师】对能拼成正方体的图形,它们有何规律?
【生1】拼排四块的,另外两块一定要放在两侧。
【生2】中间并排三块,下面并排两块,且要位置错出,最后一块放在最上面的3个位置都可以……
【师】很好!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11种,其中“141”型6种,“132”型三种,“222”型、“33”型各一种。请同学们思考,对不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它们有哪些特征呢?
【生1】形状有田字
【生2】形状有凹字……
【师】好了,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了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下面就请大家把学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完成你的活动报告。
就笔者设计的上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这个片断来看,我们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体征、鼓励和调动学生个体愿望前提下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师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与和谐、团结与协作、民主与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课堂气氛很活,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学习效果很好,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对他们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应该更好的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高学生数学水平[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01)
[2]孙卫.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析[J]. 成才之路, 2010,(36)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