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yxx_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第一阵地,是教师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不论是那个阶段的语文教学,阅读也总是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小学阅读教学是学生阅读能力打下基础的关键,尤为值得重视。新课程实施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小学教育;阅读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看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非常有益的。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该文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审视和研究,提出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让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能够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一、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性强,部分教师忽略了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
  当代社会,“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遍布,渐渐的,课堂开始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课堂上,有些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快速的阅读一遍课文,然后匆匆地让学生进入小组讨论,自主发言等。这样缺少教师的引导语文阅读课堂,容易导致学生理解不足、课堂任务难以完成、阅读教育教学效果低下,无形中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逐渐增加,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乏味、千篇一律,学生丧失兴趣,效率低下
  前面也有说到,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仍有部分停留在以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内涵,了解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样形式化的教学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烦的心理,丧失对阅读理解的兴趣,以致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3.阅读教学内容泛化,教师容易对讲课内容取舍不当
  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然而教学课时有限,很多老师都希望能够尽量全面的进行教学,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容易造成很多老师取舍不当,面多而广,教学内容没有抓住重点进行深入讲解,缺少深度和重点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育成为了“走过场”。会导致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的内容印象淡薄,对文章的重点内容难以拿捏,被繁多复杂的教学内容所淹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找准教师在课堂中的定位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找到作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馈的矫正者”这样的新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读书方式;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等等。
  2.把握好“导”和“放”的度
  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分别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它们是互为交融的。而教师作为课堂的调度者在课堂上应该不仅能放的得开,更应该收得来。教师应巧妙地把握“导”与“放”的度,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对这样的长文,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这样既能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读,又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几个标点,巧预设、重生成,引导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火花……有心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智者,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4.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见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只谈工具性,那么语文课就剩下孤立的字、词、句、篇的语言训练,那么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真正的美丽内涵,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人格美、语言美。反之把人文性过于强化,那么语文课就失去了学科本身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说教。二者之间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自然而然就有人文的教育因素存在,学生为情所动了,心灵有了触发,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去寻找二者之间好的结合点。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3).
  [2]逯宝和,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2011,(09).
  [3]张明林.走向生本,走向生活,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4]倪道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0,(0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适时运用“点拨”的方法,也给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自身素养提出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何种情况下“点拨”,发挥“点拨”的真正功效,及如何“点拨”,就成了运用“点拨”技巧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对问题模糊不解时点拨。 语文是一间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
期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口若悬河地讲解,下面学生却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除了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更主要的应该从自身找出对策。  一、巧设民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思想“活”起来  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比如利用音乐的独特功效,音乐能激活人的思维,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从而潜移化地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在语文课
期刊
摘 要: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
期刊
摘 要:情景教学目前是课堂教学中出现最频繁的教学方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是因为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人性化”。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人们重新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向进行了审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高中学段的历史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可以“治愈”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实现历史本色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素质发展”。  关键词:情景教学;高中;历史课堂;应用  高中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英语考试也不再是只停留于笔试应试如此简单的程度了。课程的新改革不仅要求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突出,更在听、说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时代将一去不返。  关键词:英语听力;理论;方法  前言:在日常生活中,对一种语言的应用能力主要在于听力和表达这两方面。也正是因为听得懂,才使得与他人的交流变成了
期刊
摘 要: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诗歌的教学,把想象贯穿在诗歌学习中去品味理解诗歌的内涵,可领悟诗歌的美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好地贯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改指导思想。  关键词:想象;解读诗歌;形象;意境;情感;语言  当今学生作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小学体育教育不太重视,对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较不足。但随着小学新课标的改革和实施,以及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这一现状正在不断改变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是各项运动项目的总称,是以人的身体及发育规律为前提,在一定的锻炼和训练中增强体魄、提升素质的社会活动。小学体育,是对小学生身体及心理进行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