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诗歌的教学,把想象贯穿在诗歌学习中去品味理解诗歌的内涵,可领悟诗歌的美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好地贯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改指导思想。
关键词:想象;解读诗歌;形象;意境;情感;语言
当今学生作为新一代文明的传承者,正值新的课程改革,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很重要。而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借助教改这温暖的春风,充分利用诗歌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①,是很容易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
如何做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一、解读诗歌的形象
第一步,想个体形象,即按照诗句的内容将其分解成多个字词,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字词的形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自沙堤。”读过这首诗后,头脑中应该有这些形象:寺、亭、西湖水、云、追逐的莺、刚发芽的树、初开的鲜花、草、柳枝等单个形象,它们是想象诗歌形象画面、理解全篇内容的基础。
第二步,想群体形象,即通过将单个形象的并置、融合、叠加、流动等超时空组合,使单一形象相互烘托、映衬,形成群体形象,从而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如上面所举诗中第一联,水面与云脚并置融舍,形成水天相连的阔大景象,给人空旷、清丽的感受。第二、三联,莺、燕、花、草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副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万物复苏图。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让人想象出花儿从枝头落下,水不断奔流的流动的画面,体现出词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第三步,组合整体形象。朱光潜论诗时说:“无沦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副画镜或是一幕戏境。”这副画镜或是戏境就是诗歌全篇构成的整体形象画面,它往往由几组群体形象组合而成。如白居易这首诗中,展现的是一副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明媚风光图,诗人早春骑马游乐图。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诗人那喜悦轻松的游态似乎就在眼前。这样一步一步层层剥笋,我们就把这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弄清楚了。
总之,在解读诗歌时,应有香菱读诗的方法 (《红楼梦》)。既要善于质疑,又要学会通过想象形象来解疑;既要善于想象诗中的形象,又要学会将自然景象转化成带有情感的人文景象。这样便能轻松的理解诗歌的意蕴。
二、解读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是诗人主观上的情感、思想、哲思等;境即形象,指客观现实世界的事象、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就是意境。诗人把主观之意寓之于境后,“如水中之盐,无痕有味”,含蓄蕴藉,细嚼方可领悟④。我以为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意境的空间美,即在具体的描写之外,我们可以根据意象想象出一个深广的空间,这是我们根据诗中运用的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而呈现出来的一个虚的景象,若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如前面所举《钱塘湖春行》诗中,由天上的云,湖中的水,岸边的树,空中的鸟等具体物象组合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美好意境,闭上眼睛,我们仿佛也漫步在西湖的堤岸上了。这种意境所构成的广阔的空间美,需要我们在阅读诗歌时根据文字发挥想象力,反复诵读,不断咀嚼体会。
意境的绘画美。诗歌与绘画有相通之处,许多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如,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清幽闲适,恬静淡远。《山居秋瞑》一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写景如画,清幽淡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副画面更是美妙,且看: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姑娘们洗衣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只因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这几副画面互相映衬,宁静中又增添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喜爱,同时又蕴含着内心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我们很快就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解读诗人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总是要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或主观情事的看法,在诗歌中,诗人所选景物就能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诗歌时可用“移情”的方法去达到与诗人情感沟通,也可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移情想象,是在相信意境的基础上,唤醒灵感,迁移自己的动情来逸想别人的心境。让学生以自已被唤醒了的记忆和情感去体验、去美读,将作者内心独白变为自己的心声。品读美的诗文,灵犀神游相交,生命中的美好情感,让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朦胧感悟逐渐清晰起来。
冥想移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深了,月华如水,柔柔地照着无眠的你,你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诗意移情。读到晏殊的《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你是否想到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是否也有了诗人那种物是人非的慨叹。
音乐移情。如果你听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便可解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听着歌曲《涛声依旧》便可感悟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失落。……
总之,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拿起想象这把钥匙,去解读诗歌,运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把握教材中文化精神的内涵,达到对学生文学情操的陶冶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等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不断把中华文明传扬开去。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教育也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l—5期、2003年1一一4期)
[2]《新课程标准通识培训读本》
[3]《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自学考试统一教材)
[4]《教育学》《心理学》(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本文获重庆市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
关键词:想象;解读诗歌;形象;意境;情感;语言
当今学生作为新一代文明的传承者,正值新的课程改革,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很重要。而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借助教改这温暖的春风,充分利用诗歌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①,是很容易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
如何做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行:
一、解读诗歌的形象
第一步,想个体形象,即按照诗句的内容将其分解成多个字词,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字词的形象。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自沙堤。”读过这首诗后,头脑中应该有这些形象:寺、亭、西湖水、云、追逐的莺、刚发芽的树、初开的鲜花、草、柳枝等单个形象,它们是想象诗歌形象画面、理解全篇内容的基础。
第二步,想群体形象,即通过将单个形象的并置、融合、叠加、流动等超时空组合,使单一形象相互烘托、映衬,形成群体形象,从而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如上面所举诗中第一联,水面与云脚并置融舍,形成水天相连的阔大景象,给人空旷、清丽的感受。第二、三联,莺、燕、花、草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副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万物复苏图。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让人想象出花儿从枝头落下,水不断奔流的流动的画面,体现出词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第三步,组合整体形象。朱光潜论诗时说:“无沦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副画镜或是一幕戏境。”这副画镜或是戏境就是诗歌全篇构成的整体形象画面,它往往由几组群体形象组合而成。如白居易这首诗中,展现的是一副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明媚风光图,诗人早春骑马游乐图。面对湖光山色、莺歌燕舞、草色花香,诗人那喜悦轻松的游态似乎就在眼前。这样一步一步层层剥笋,我们就把这首诗歌的内容、主题弄清楚了。
总之,在解读诗歌时,应有香菱读诗的方法 (《红楼梦》)。既要善于质疑,又要学会通过想象形象来解疑;既要善于想象诗中的形象,又要学会将自然景象转化成带有情感的人文景象。这样便能轻松的理解诗歌的意蕴。
二、解读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镜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意是诗人主观上的情感、思想、哲思等;境即形象,指客观现实世界的事象、物象、景象等。二者的和谐统一、相互交融就是意境。诗人把主观之意寓之于境后,“如水中之盐,无痕有味”,含蓄蕴藉,细嚼方可领悟④。我以为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意境的空间美,即在具体的描写之外,我们可以根据意象想象出一个深广的空间,这是我们根据诗中运用的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而呈现出来的一个虚的景象,若水中之月,镜中之像。如前面所举《钱塘湖春行》诗中,由天上的云,湖中的水,岸边的树,空中的鸟等具体物象组合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美好意境,闭上眼睛,我们仿佛也漫步在西湖的堤岸上了。这种意境所构成的广阔的空间美,需要我们在阅读诗歌时根据文字发挥想象力,反复诵读,不断咀嚼体会。
意境的绘画美。诗歌与绘画有相通之处,许多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如,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清幽闲适,恬静淡远。《山居秋瞑》一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写景如画,清幽淡雅。“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副画面更是美妙,且看: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姑娘们洗衣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只因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这几副画面互相映衬,宁静中又增添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作者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喜爱,同时又蕴含着内心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通过对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我们很快就能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解读诗人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总是要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或主观情事的看法,在诗歌中,诗人所选景物就能传达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解读诗歌时可用“移情”的方法去达到与诗人情感沟通,也可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移情想象,是在相信意境的基础上,唤醒灵感,迁移自己的动情来逸想别人的心境。让学生以自已被唤醒了的记忆和情感去体验、去美读,将作者内心独白变为自己的心声。品读美的诗文,灵犀神游相交,生命中的美好情感,让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朦胧感悟逐渐清晰起来。
冥想移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深了,月华如水,柔柔地照着无眠的你,你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诗意移情。读到晏殊的《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你是否想到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是否也有了诗人那种物是人非的慨叹。
音乐移情。如果你听了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便可解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听着歌曲《涛声依旧》便可感悟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失落。……
总之,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合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拿起想象这把钥匙,去解读诗歌,运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把握教材中文化精神的内涵,达到对学生文学情操的陶冶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等全方位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不断把中华文明传扬开去。只有让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教育也才能真正起到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l—5期、2003年1一一4期)
[2]《新课程标准通识培训读本》
[3]《古代文学作品选》(全国自学考试统一教材)
[4]《教育学》《心理学》(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本文获重庆市基础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