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适时运用“点拨”的方法,也给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自身素养提出了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何种情况下“点拨”,发挥“点拨”的真正功效,及如何“点拨”,就成了运用“点拨”技巧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对问题模糊不解时点拨。 语文是一间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教学方法。“点拨”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提高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以提高创新意识。在此情况下,教师包办式的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被逐渐冷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演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倾听者、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对话活动,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维的积极性。在以生为本,促其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台前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一、“点拨”的定义,它的含义并不适用教学上“点拨”的意义
也有人把“点拨”的作用宽泛化,称为“点拨教学法”,而且运用于所有教学环节,如“导入性点拨”“整体性点拨”“终结性点拨”等,把教师在课堂中的所有教学行为,如发表意见、分析评说、总结提升等都看作是“点拨”。我认为,“点拨”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小动作”,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教师不把“真相”合盘托出,而仅暗示“破案”的蛛丝马迹和种种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选择。所谓“点”就是指点、暗示,“拨”就是启发、引导。其中颇有成语“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中的含义。它的运用不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而是在学生学习、探究的思路处于“十字路口”,难以辨别走向时,教师适时的点拨、相机诱导,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或引起积极思维,从而引导他们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点拨”的语言要简洁、机智而含蓄,或简要点评,或诱导联想,或用反问暗示等。
二、在新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认为,教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作用。因此,“点拨”成为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在教学中能否巧妙、适时运用“点拨”的方法,也给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自身素养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有的教师在极好的“点拨”机会来临时,竟熟视无睹、不能抓住?有的教师虽抓住了机遇,但却屡“点”不中,剪不断,理还乱?这些都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相关。因此,要提高教学艺术,运用“点拨”技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养,同时要培养自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机智的思辩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四、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模糊问题,教师首先找出一篇课文,让学生阅读理解后,教师肯定其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语言风格统一等优点,同时又暗示其欠缺:还需要添加什么内容吗
当学生冷场,细节问题受到忽略的时候,教师就随机点拨。接着,教师又通过简要介绍,点出这种叙述方式为“外聚焦叙述模式”。在学生思考不够周全、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时,教师站出来直接点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避免了课堂冷场,是一种善于应变的教学点拨。
五、在需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时的点拨
教师用多种方法由浅入深地进行点拨。在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上的点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教师在“点拨”上的功底,往往体现出这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内在素质的高下。“点拨”的运用,往往是在文本解读的基本点、着力点和生长点上作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是想让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巧妙的点拨下,让学生打开思路,开拓视野,抓住关键,善于联系,不断地把具体文本解读的技巧、智慧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教师的点拨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切磋相结合,构成一种立体交叉、互相辐射式的信息交流,这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近年来,我们在抓紧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评书、征文比赛、影评、诗文吟诵、演讲、诗配画、猜谜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童话、儿童诗等的创作,并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园地。语文课外活动,形式不拘,重在开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作文在各项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阅读面广了,探究能力强了,分析角度新了,读写能力自然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教学》、《中国教育科学》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重视;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拨”,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教学方法。“点拨”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提高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以提高创新意识。在此情况下,教师包办式的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被逐渐冷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演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倾听者、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开展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对话活动,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维的积极性。在以生为本,促其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台前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一、“点拨”的定义,它的含义并不适用教学上“点拨”的意义
也有人把“点拨”的作用宽泛化,称为“点拨教学法”,而且运用于所有教学环节,如“导入性点拨”“整体性点拨”“终结性点拨”等,把教师在课堂中的所有教学行为,如发表意见、分析评说、总结提升等都看作是“点拨”。我认为,“点拨”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小动作”,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教师不把“真相”合盘托出,而仅暗示“破案”的蛛丝马迹和种种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选择。所谓“点”就是指点、暗示,“拨”就是启发、引导。其中颇有成语“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中的含义。它的运用不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而是在学生学习、探究的思路处于“十字路口”,难以辨别走向时,教师适时的点拨、相机诱导,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或引起积极思维,从而引导他们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点拨”的语言要简洁、机智而含蓄,或简要点评,或诱导联想,或用反问暗示等。
二、在新的课堂中,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认为,教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作用。因此,“点拨”成为教师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在教学中能否巧妙、适时运用“点拨”的方法,也给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自身素养提出了挑战
为什么有的教师在极好的“点拨”机会来临时,竟熟视无睹、不能抓住?有的教师虽抓住了机遇,但却屡“点”不中,剪不断,理还乱?这些都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相关。因此,要提高教学艺术,运用“点拨”技巧,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养,同时要培养自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机智的思辩力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四、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模糊问题,教师首先找出一篇课文,让学生阅读理解后,教师肯定其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语言风格统一等优点,同时又暗示其欠缺:还需要添加什么内容吗
当学生冷场,细节问题受到忽略的时候,教师就随机点拨。接着,教师又通过简要介绍,点出这种叙述方式为“外聚焦叙述模式”。在学生思考不够周全、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时,教师站出来直接点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避免了课堂冷场,是一种善于应变的教学点拨。
五、在需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时的点拨
教师用多种方法由浅入深地进行点拨。在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上的点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教师在“点拨”上的功底,往往体现出这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内在素质的高下。“点拨”的运用,往往是在文本解读的基本点、着力点和生长点上作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是想让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巧妙的点拨下,让学生打开思路,开拓视野,抓住关键,善于联系,不断地把具体文本解读的技巧、智慧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教师的点拨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切磋相结合,构成一种立体交叉、互相辐射式的信息交流,这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在阅读实践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近年来,我们在抓紧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评书、征文比赛、影评、诗文吟诵、演讲、诗配画、猜谜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童话、儿童诗等的创作,并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园地。语文课外活动,形式不拘,重在开放,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作文在各项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阅读面广了,探究能力强了,分析角度新了,读写能力自然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教学》、《中国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