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实际背景,并探索应用价值。小学生只有有了数学应用意识,才能逐步建立数学意识,形成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呢?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借助数学知识这个载体的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自觉的意识,使应用数学成为学生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我们应当在如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一、借助生活原型,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其原动力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需要。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来自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对原型事物已经有了广泛的了解,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与数学知识相互连贯起来,建立有机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尽量地把知识还原于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主动的去思考;学会自己归纳、概括并结合所学的数学概念、规律、定理,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互逆了两种路径。
(1)创建知识的发源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原型。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脑袋里特有的,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这也是学习数学的本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
(2)寻找知识的“应用地”,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来龙”,还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去脉”,如果说创设数学氛围——“发源地”是为学生创造一片观察身边数学事实的广阔的天空,那么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应用地”就是给学生养成观察身边数学事实的习惯插上一双能自由飞翔的翅膀。教师要有善于发掘学生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事实,并随时记在笔记本上,相互交流,现就学生记录的内容摘要如下:
①一块红正方形面积多大,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有多大?同样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积少了多少?②伸缩拉门、收缩衣架是根据平行四边行变形的特性做成的……
通过寻找概念的原型,感受知识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萌发数学的意识。
第二,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能自觉地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而运用数学知识解诀实际问题的过程足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通常要经历以下一些环节:将实际问题化成一些可以处理的但对原来的问题有用的数学问题,寻找、运用或创造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有时对问题作一些解释和运用。我们可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来培养学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走出课堂,走向杜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社会实践,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教学实践,让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在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走向杜会,调查研究,真切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走向社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认识过程的飞跃,所以在场地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室、操场的测量、计算调查活动。布置每个学生回家对自家的客厅、餐厅、厨房、卧室、一卫生间、阳台进行测量,并根据实际画出住房平面图,计算面积。
(2)模拟社会实践场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有的实践活动难以到现场去直接进行。这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的手段,将现实中的情景问题搬到学校、课堂或者制作到电脑当中,让学生通过对模拟现场的实践活动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能引导学生真正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根据实际的场景、现象、问题、需要来调动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合理的方式、手段等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应用价值的领悟,促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探索、研究、总结和发展,并且在教学中持之以恒的贯穿这一精神,为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最终促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代人。
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借助数学知识这个载体的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自觉的意识,使应用数学成为学生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我们应当在如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一、借助生活原型,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其原动力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需要。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它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来自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对原型事物已经有了广泛的了解,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与数学知识相互连贯起来,建立有机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尽量地把知识还原于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判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主动的去思考;学会自己归纳、概括并结合所学的数学概念、规律、定理,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互逆了两种路径。
(1)创建知识的发源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原型。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脑袋里特有的,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这也是学习数学的本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
(2)寻找知识的“应用地”,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来龙”,还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去脉”,如果说创设数学氛围——“发源地”是为学生创造一片观察身边数学事实的广阔的天空,那么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应用地”就是给学生养成观察身边数学事实的习惯插上一双能自由飞翔的翅膀。教师要有善于发掘学生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事实,并随时记在笔记本上,相互交流,现就学生记录的内容摘要如下:
①一块红正方形面积多大,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有多大?同样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比正方体的表面积少了多少?②伸缩拉门、收缩衣架是根据平行四边行变形的特性做成的……
通过寻找概念的原型,感受知识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萌发数学的意识。
第二,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能自觉地应用数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而运用数学知识解诀实际问题的过程足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通常要经历以下一些环节:将实际问题化成一些可以处理的但对原来的问题有用的数学问题,寻找、运用或创造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有时对问题作一些解释和运用。我们可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来培养学牛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走出课堂,走向杜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社会实践,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教学实践,让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在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走向杜会,调查研究,真切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走向社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认识过程的飞跃,所以在场地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具体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教室、操场的测量、计算调查活动。布置每个学生回家对自家的客厅、餐厅、厨房、卧室、一卫生间、阳台进行测量,并根据实际画出住房平面图,计算面积。
(2)模拟社会实践场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有的实践活动难以到现场去直接进行。这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的手段,将现实中的情景问题搬到学校、课堂或者制作到电脑当中,让学生通过对模拟现场的实践活动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能引导学生真正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根据实际的场景、现象、问题、需要来调动自己的认知结构,选择合理的方式、手段等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创造性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应用价值的领悟,促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既是科学,又是技术和工具,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探索、研究、总结和发展,并且在教学中持之以恒的贯穿这一精神,为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最终促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