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概念地理教学论》一书指出: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设计要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因此衡量提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一个问题提出后,能否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合作,实现教师的预期目标。
  我在教《大气受热过程》一课时,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践—分析—再实践—总结经验”的研究。
  【新课导入提问】我们知道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在中午12:00,但是我们往往感觉到大约14:00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目标: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
  学生反应:学生开始思考,并与相邻座位的学生小声讨论,少部分学生口中还念念有词:“咦!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提问成功地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地理问题产生兴趣,提问是有效的。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
  提问1:请大家先预习教材第一个标题“大气受热过程”的所有内容,然后回答黑板上的各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大气受热过程图》如下)
  预期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2.初步掌握将文字转化为图形的能力。
  学生反应:学生在预习课本时,表现出一定的慌乱和紧张感。约4分钟后,我提问学生甲,甲的回答虽然没有错误,但很明显是看了课本的“图2.2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照读的答案,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并不很清楚。其他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感到很茫然。于是追问:“请说明箭头D代表什么吸收了什么。”结果甲的回答完全错误。
  分析:该问题的广度和难度略大,提问前的铺垫工作没做好,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较短,未达到预设的目标,问题的有效性不大。
  调整提问方式:在第二个班级,课前我先在黑板上画好《大气受热过程图》,接着请学生乙朗读课本的第一、第二节内容,然后提问:“请根据乙朗读的内容思考各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学生反应:学生普遍较有把握,回答正确。对我的追问也答得游刃有余。
  分析:由于提问前我已画好板图,朗读的内容较少。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正好,本次提问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有效性增强。
  经验总结:1.提问前的铺垫很重要。2.即使是同一个问题,提问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其有效性。
  提问2:看人教版必修1第35页的图2.2,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地表大?
  预期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的主要作用。2.培养学生将图形转换成文字的语言表达能力。3.初步掌握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反应:学生开始对比两图,小声说“没有大气”“差别在大气”“热量都散失掉了”……学生基本上都能想到是大气起的作用,但语言表达不是很完整到位。于是我请学生丙回答,丙说“白天那些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月球表面温度升得很高,夜晚热量全部散失掉了,温度很低,所以昼夜温差很大”。丙的思路很清晰,将图形转换成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很强。我肯定了丙的思路,同时指出“如果你的回答能突出地球大气在白天和夜晚的作用就更完整了”。丙也立刻补充“白天地球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夜晚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所以地表昼夜温差不大”。
  分析:这个问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虽然从丙的回答看,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个别表现优秀的学生是否代表班级整体水平呢?
  调整提问对象:为了验证我的想法,在另一个班我让较内向的学生丁来回答这个问题。丁说是“因为月球没有大气”。显然,丁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和思路答到问题的关键处。于是我追问“你得说说地球大气的作用是什么?”丁的回答是“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对地表的保温作用”。我再追问“我们想知道白天主要是什么作用,夜晚又是什么作用”。丁认为是“白天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夜晚保温作用”。然后我鼓励丁“把你刚才那些语言组织一下”,结果丁也能很流畅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验总结:1.提问的对象不同,有效性的反馈也是不同的。2.如果必须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得好时,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问出答题的关键处和答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进行地理思维,减轻学生在较难问题上的挫败感,从而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
  通过对地理提问有效性的研究,我发现地理教师若能将教育学研究成果和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具体情况有智慧地组织课堂提问,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注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新课:我国夏季许多家庭在房间高处安装壁挂式制冷空调,使室内温度降低;而在北方学生宿舍,冬季的取暖设备却安装在房间窗户的下方。  对比发现新知识,带着学习问题走进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 要]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常需要交代人物的相貌特征,包括长相、身材、衣着等,这些统称为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精当的外貌描写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外貌描写 初中学生 特征 刻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
[摘 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习得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语文课堂的四步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四步教学 情境导学 互动合作 课堂展示 检测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结合
[摘 要]该课执教者尝试创设、利用“泰坦尼克号”这一特殊情境,令学生认识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科技、经济的推动作用,近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近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迁,进而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认识历史规律、本质的能力,以全面、辩证的方法理解近代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对世界面貌的改变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 情境教学 专题复习 世界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一文,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之作。全文谈风俗、说鸭蛋、忆童趣,聊文化,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风物的热爱,充分体现了汪氏“小叙事”、“大情怀”的风格。但这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作品,不仅学生初读后不以为然,就连不少语文老师,也感到“仿佛似琉璃”,空灵无抓手。笔者在历届执教本文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连环问题阅读教学的路径,化无形于有形,自
[摘 要]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新课改背景知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运用诵读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加强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为文言文教学注入现代信息,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文言文 诵读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8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一个地方,只有以昂扬奋进的状态不断推进改革,才能出生产力,出凝聚力,出创造力。  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闪光点,都来自于锐意改革和大胆创新。政府体制机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不甘人后的680万荆州儿女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魄力,担起了“湖北之腰”的重任。  政府的“革命”——精简机构,激发内部活力  大科室制改革,拉开荆州机构改革的序幕。  2012年新春伊始,市环保局、江陵县人民
教师的人格与魅力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志。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师生关系好,学生喜欢听他们的课,敬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气质,进而自觉地认真地学好那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这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所不能取代的。老师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老师高雅的谈吐和父母般的关爱,老师健康的心理和本身对事业的热情等方面,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个性魅力的老师给学生带来的是无穷的享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无不在课堂教学上实践着思路创新与模式改革;无不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组织模式;从课外到课内,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创设问题、阅读思考、分组探究、回答补充、归纳总结等程式,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乐此不疲地实践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一、一堂热闹、成功的公开课  在上《抗日战争》这一节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主张“将学生视为教学资源”,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因而,生本课堂,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教师共同演绎思维共振的高效课堂。本文以《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打造“生本”课堂。  一、有教学情境,激学生兴趣  知识如盐,情境如汤,形象直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