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教学模式比较成熟,职业教育也是如此,他们起步相对早些,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兴起,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成功了。而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许多方面还不规范成熟,有待于提高完善。所以学习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肯定会对我国中职教育有借鉴意义。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国外 职业教育 成功 启示
国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是一种非常重视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为的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加强,随之产生了这种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正处于探索发展时期。从近三十年的办学实践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既要不断坚持发展,积极探索,又要及时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1)办学模式多样化从各国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选择最合适自身国情的办学模式。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日本、英国为代表的企业职业教育模式;俄罗斯、中东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奥地利、瑞士、丹麦及比利时等国为代表的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等。
(2)管理方式多元化。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及改革目标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如澳大利亚将教育部和就业部合并,日本则实施学校职教归文部省,职业训练归劳动省,大学归政府业务部门管理的多元管理方式。英国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德国的“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和“职业培训条例”都是国家标准,英国的“培训与企业协会”、德国的“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则行使对国家标准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结果的考核权。
(3)投资渠道多元化。多渠道筹措经费,发挥政府、企业、团体、私人四方面对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一是政府投资,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的“职业教育基金”占职教所需费用的75%;二是企业投资,如澳大利亚各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非常到位,行业企业在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工作乃至经费投入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行业企业雇主每年用于员工职业技术培训的开支远高于《培训保障法》规定的年度雇员工资总额1.5%的额度,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费用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三是社团投资,包括各类基金会,如德国的卡尔·杜依斯堡协会、塞德尔基金协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等;四是私人投资,如私立学校学费,企业教育附加费等。
二、对我国中职教育之借鉴意义
1.教学模式要多元化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投资渠道方面都显得比较单一。在办学模式上,以政府为主导的学校教育为主,导致学校教育脱离了企业要求,导致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在管理模式上,主要由教育部门来管理,而且法制不够健全,说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投资渠道上,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投资,而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严重不足,说明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但仅靠政府投资显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所以,国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特别是澳大利亚政府的《培训保障法》和德国的“双元制”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办学模式上实施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投资上采用企业投资,有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利共赢。
2.教育管理體制要调整新加坡教育部门统管职业教育,可以总体规划引导全社会义务教育之后青年学生的发展方向,引导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初中毕业后多数人进入职业教育。国内则不同,部门办学还存在,初中毕业后教育部门主要引导学生读高中,要求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相当。针对上述情况,应该要从体制上调整。先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职业教育体系,受到比较高的社会“待遇”。众所周知,“德国制造”很发达,其实它的成功是职业教育的成功,而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体系的完善。新加坡也是如此,新加坡学生就业前大多是中职毕业,均能找到工作,而且他们的收入明显区别于未受职业教育人员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心理上是基本满足的。而国内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较深,初中毕业后个个想进高中,目标是考大学,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中职院校学历太低,工作难找,收入太少。所以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受到冷落。当然,近几年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后,情况大有改进。
3.注重资源整合前面就举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部门合并,资源整合,便于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我国中职教育也要借鉴这种成功做法,例如学校合并,像苏州地区常熟职教中心就是七所中职学校的合并;又如专业调整,像苏州地区张家港职教中心的旅游商贸类专业与第二职校的技工类专业进行了调整,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整合,相信这种做法更能促进中职教育,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4.实行校企合作的定位新加坡实行“教学工厂”理念,就是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学习提高,是通过各类实训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来实现的。只要专业条件允许,就应该学习这种成功做法。例如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长期以来与沙钢合作,企业投资,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培训,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学生不仅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还经常去沙钢实地参与训练,专业技能大有长进,信心也大增,不再有职高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相反非常有成就感。他们都能就业,工作稳定,待遇较高,家长满意,社会各界反响均好。
三、结语
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确实对我国中职教育有借鉴意义,但是他们的做法都是符合他们的国情的,而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完全照搬照抄,应该要结合自身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龙鸥《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借鉴》。
2.杨建良《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国外 职业教育 成功 启示
国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是一种非常重视企业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为的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加强,随之产生了这种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而我国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正处于探索发展时期。从近三十年的办学实践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既要不断坚持发展,积极探索,又要及时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模式
(1)办学模式多样化从各国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选择最合适自身国情的办学模式。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日本、英国为代表的企业职业教育模式;俄罗斯、中东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及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奥地利、瑞士、丹麦及比利时等国为代表的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等。
(2)管理方式多元化。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及改革目标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如澳大利亚将教育部和就业部合并,日本则实施学校职教归文部省,职业训练归劳动省,大学归政府业务部门管理的多元管理方式。英国的“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德国的“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和“职业培训条例”都是国家标准,英国的“培训与企业协会”、德国的“工商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则行使对国家标准实施过程的监督与结果的考核权。
(3)投资渠道多元化。多渠道筹措经费,发挥政府、企业、团体、私人四方面对职业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一是政府投资,如英国政府拨款建立的“职业教育基金”占职教所需费用的75%;二是企业投资,如澳大利亚各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非常到位,行业企业在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相关工作乃至经费投入上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行业企业雇主每年用于员工职业技术培训的开支远高于《培训保障法》规定的年度雇员工资总额1.5%的额度,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费用则完全由企业承担;三是社团投资,包括各类基金会,如德国的卡尔·杜依斯堡协会、塞德尔基金协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等;四是私人投资,如私立学校学费,企业教育附加费等。
二、对我国中职教育之借鉴意义
1.教学模式要多元化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投资渠道方面都显得比较单一。在办学模式上,以政府为主导的学校教育为主,导致学校教育脱离了企业要求,导致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在管理模式上,主要由教育部门来管理,而且法制不够健全,说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投资渠道上,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投资,而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严重不足,说明企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但仅靠政府投资显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所以,国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特别是澳大利亚政府的《培训保障法》和德国的“双元制”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办学模式上实施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在投资上采用企业投资,有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利共赢。
2.教育管理體制要调整新加坡教育部门统管职业教育,可以总体规划引导全社会义务教育之后青年学生的发展方向,引导大部分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初中毕业后多数人进入职业教育。国内则不同,部门办学还存在,初中毕业后教育部门主要引导学生读高中,要求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相当。针对上述情况,应该要从体制上调整。先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职业教育体系,受到比较高的社会“待遇”。众所周知,“德国制造”很发达,其实它的成功是职业教育的成功,而职业教育的成功在于体系的完善。新加坡也是如此,新加坡学生就业前大多是中职毕业,均能找到工作,而且他们的收入明显区别于未受职业教育人员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心理上是基本满足的。而国内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影响较深,初中毕业后个个想进高中,目标是考大学,因为他们普遍认为中职院校学历太低,工作难找,收入太少。所以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受到冷落。当然,近几年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体制后,情况大有改进。
3.注重资源整合前面就举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部门合并,资源整合,便于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我国中职教育也要借鉴这种成功做法,例如学校合并,像苏州地区常熟职教中心就是七所中职学校的合并;又如专业调整,像苏州地区张家港职教中心的旅游商贸类专业与第二职校的技工类专业进行了调整,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整合,相信这种做法更能促进中职教育,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4.实行校企合作的定位新加坡实行“教学工厂”理念,就是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学习提高,是通过各类实训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来实现的。只要专业条件允许,就应该学习这种成功做法。例如张家港第三职业高级中学长期以来与沙钢合作,企业投资,根据企业的需要设立了相关的专业培训,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学生不仅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还经常去沙钢实地参与训练,专业技能大有长进,信心也大增,不再有职高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相反非常有成就感。他们都能就业,工作稳定,待遇较高,家长满意,社会各界反响均好。
三、结语
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确实对我国中职教育有借鉴意义,但是他们的做法都是符合他们的国情的,而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完全照搬照抄,应该要结合自身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参考文献:
1.龙鸥《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借鉴》。
2.杨建良《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