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篮球运动是一项全民运动,无论城乡,不受场地限制,有一个篮球架就会聚集一群人在打篮球,篮球也是一项集力量、灵活性、智慧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篮球运动还有利于培养运动员勇敢、果断、机智和顽强的意志和队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队;训练过程;德育教育
近年来,篮球运动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的小篮球队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这充分揭示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小篮球队活动是学校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训练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抓好队员的德育教育。如何在小篮球队训练过程中抓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要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团队的凝聚力。在球队中,每个队员都要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人人要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处处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无论在训练场还是在赛场,全队应该是一个团结战斗、互相合作的整体。但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而且拥有自己的小脾气,个性,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沟通,更谈不上团队协作。
针对这一特点,我言传身教,不仅在赛场通过战术团结队员,增强队员合作意识,在场下,我会化身父亲一样,启迪他们与队友和谐相处,增进队员友谊,训练中总到一荣俱荣,把他们视为一个集体,从不单独批评或表扬个人,慢慢队员就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团结、积极的队伍。
二、吃苦耐劳精神
篮球队的训练付出的时间多,体力消耗大:早晨,队员们很早就要出现在球场;傍晚,队员很晚才能返家。骄阳似火的酷暑,寒风刺骨的冬日,队员们也得拼搏在球场上。因此,每个队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导致现在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刚组建时,我为男队和女队各挑选了25名队员。然而才训练一个星期,有些队员就因吃不了苦而不愿再继续训练;有些队员的父母见到孩子训练较苦,便自己找上门来,希望我能让其孩子不再参加训练;更有个别队员干脆自己找到我一本正经地说:“陆教练,我吃不了这样的苦,你就不要我了吧!”
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气馁。我召开了全队队员会议,通过请有影响力的篮球前辈,请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军人讲他们当年艰苦战斗的情景。我还找来介绍王进喜、陈景润等模范人物事迹的书刊,让学生阅读。还通过录像等一系列的教育,队员们渐渐懂得了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应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慢慢地,一些自动脱离球队的队员又回来了,曾经那些不愿吃苦的队员都能勇敢的面对困难,并发展为队里的主力。
三、良好心理教育
篮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规则的残酷,虽然在训练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比赛的结果就在那里,很多队员无法承受,出现气馁等情绪。还有在训练中的严峻和残酷,因为孩子小,所以他们幼小的心里无法承受这么大压力。这个年龄的孩子脸上该有的笑容已经从队员身上消失了。
针对这些不同情况,我总能对症下药,采用多种形式对队员进行教育:队员受伤了,我会像父亲一样亲自为他们包扎,让他们内心感觉到温暖和爱,并鼓励他们勇敢,坚强。在比赛失败时我会劝他们,人人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在彩虹,他们将很多我过去的故事,让他们在一次鼓起勇气,鼓足动力,从新走上训练场。慢慢的我能发现,这些队员在一次次的大赛中不断的成长、成熟、不仅技术在进步,心里的加强是他们以后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要拥有的。
在重视篮球技艺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篮球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篮球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篮球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和培养。身为篮球队教练要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篮球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也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只要我们每一个教练员对队员倾注爱心、付出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可以相信,篮球队既会结出球艺之果,也会结出德育之果。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队;训练过程;德育教育
近年来,篮球运动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主的小篮球队也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这充分揭示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小篮球队活动是学校活动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训练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地要抓好队员的德育教育。如何在小篮球队训练过程中抓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团队协作意识
团队要有战斗力,首先要有团队的凝聚力。在球队中,每个队员都要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人人要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处处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无论在训练场还是在赛场,全队应该是一个团结战斗、互相合作的整体。但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而且拥有自己的小脾气,个性,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沟通,更谈不上团队协作。
针对这一特点,我言传身教,不仅在赛场通过战术团结队员,增强队员合作意识,在场下,我会化身父亲一样,启迪他们与队友和谐相处,增进队员友谊,训练中总到一荣俱荣,把他们视为一个集体,从不单独批评或表扬个人,慢慢队员就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团结、积极的队伍。
二、吃苦耐劳精神
篮球队的训练付出的时间多,体力消耗大:早晨,队员们很早就要出现在球场;傍晚,队员很晚才能返家。骄阳似火的酷暑,寒风刺骨的冬日,队员们也得拼搏在球场上。因此,每个队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导致现在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刚组建时,我为男队和女队各挑选了25名队员。然而才训练一个星期,有些队员就因吃不了苦而不愿再继续训练;有些队员的父母见到孩子训练较苦,便自己找上门来,希望我能让其孩子不再参加训练;更有个别队员干脆自己找到我一本正经地说:“陆教练,我吃不了这样的苦,你就不要我了吧!”
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气馁。我召开了全队队员会议,通过请有影响力的篮球前辈,请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军人讲他们当年艰苦战斗的情景。我还找来介绍王进喜、陈景润等模范人物事迹的书刊,让学生阅读。还通过录像等一系列的教育,队员们渐渐懂得了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应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慢慢地,一些自动脱离球队的队员又回来了,曾经那些不愿吃苦的队员都能勇敢的面对困难,并发展为队里的主力。
三、良好心理教育
篮球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规则的残酷,虽然在训练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比赛的结果就在那里,很多队员无法承受,出现气馁等情绪。还有在训练中的严峻和残酷,因为孩子小,所以他们幼小的心里无法承受这么大压力。这个年龄的孩子脸上该有的笑容已经从队员身上消失了。
针对这些不同情况,我总能对症下药,采用多种形式对队员进行教育:队员受伤了,我会像父亲一样亲自为他们包扎,让他们内心感觉到温暖和爱,并鼓励他们勇敢,坚强。在比赛失败时我会劝他们,人人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历风雨怎能在彩虹,他们将很多我过去的故事,让他们在一次鼓起勇气,鼓足动力,从新走上训练场。慢慢的我能发现,这些队员在一次次的大赛中不断的成长、成熟、不仅技术在进步,心里的加强是他们以后无论从事各行各业都要拥有的。
在重视篮球技艺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篮球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篮球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篮球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和培养。身为篮球队教练要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篮球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也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只要我们每一个教练员对队员倾注爱心、付出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可以相信,篮球队既会结出球艺之果,也会结出德育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