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尝试,丰富积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基础,也是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用字,满足其阅读和简单书写的需求。从课标来看,小学生的识字需求量很大,单凭课堂上简单的传授显然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如何提高效率,丰富学生的识字量,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苦苦探索的问题,现根据自身的经验谈谈体会。
  一、一读二用,反复诵读
  诵读识字,顾名思义,就是采用诵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累生字、记忆生字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吸收了我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
  苏教版教材的编排,大多采用词串识字,信息量大,声韵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乐于读也好读好记。教材中所选编的字词,都是根据内在的逻辑编排的,具有非常丰富的意蕴。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引导其想象。
  如在教学苏教版低年级的识字栏目“认一认”时,我根据“韵文”这一载体,让学生拍打节奏,跟着节奏诵读,增强语感。在整体诵读中,我先带领学生一个个认读字音,而后将汉字放入整个字组中认读,再代入一课中去认读。这样就可以将认一认的生字表变为四言韵文。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积累了词语,培养了语言敏感力。如“江南、春雨、杏花”这组词语,我让学生想象画面:江南的春天,春雨淅淅沥沥。杏花开了,一大片都是白色的,多像美丽的雪花!撑着小伞的孩子们,在玩着闹着,多快乐!学生通过画面的刺激和引导,形成了语感,积累了词语,可谓一举两得。
  二、寓教于乐,巧用游戏
  课标指出,要发展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将识字融入游戏中,这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载体。寓教于乐,有助于激发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形近字,教师可以通过“比一比”、“加一加”、“减一减”等游戏,帮助学生认清部首,扩大识字量。苏教版教材中也有这样的编排,如学习“大”字后,设置问题:“如果给‘大’字加一笔,你能写出几个字?”教学“日”字时,我让学生思考:“给这个字添上一笔,你能变成几个新字?”
  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便能够举一反三,加强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猜字谜、编儿歌等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如教学“免”字时,教师可以这样教:“‘兔子差点不见了’,请打一个字。”再如学习“德”这个字时,教师可以编儿歌:“双人十四一条心。”再如“碧”字:“王姑娘白姑娘,一屁股坐在石头上。”这样,学生得到提示,能加深识字的印象。“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用偏旁和部件组成字,起到了巩固识字、加强记忆、扩大识字量的作用。
  三、直观演示,强化复现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复现是较为常用的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笔者认为,复现有两个层次,一是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对识字有初步的认知;二是将复现贯穿在课文中,让学生了解字义,识记字词。
  如苏教版二年级教材《蜗牛的奖杯》中有一个词语“遥遥领先”,这里的生字有“遥”、“领”。识字是重点,字义理解也是重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识记?这需要找一个合适的载体。我先让学生准备好蜗牛、蜻蜓和蝴蝶的贴纸,然后让学生摆出它们的位置。学生将蜻蜓摆到距离蝴蝶远一些的位置,但这不是遥遥领先。怎样才能叫“遥遥领先”呢?学生再摆开一段距离。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词义。然后,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出示画面,让学生朗读字词。与此同时,我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遥遥领先”所在的句子,仔细朗读。这样,学生结合画面,再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将“遥遥领先”这个字义的识记和理解密切地结合起来,获得立体的感知和记忆。
  四、工具识字,巩固积累
  教师不要小看学生的识字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表象记忆早就发展起来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交给学生识字的工具,就能够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教学中,常有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生字,识记生字,从而积累独立识字的经验,提高识字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激活学生的识字经验入手。
  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时,针对文中的生字“指、兴、半、给、呢、吗、抬、让、会、怎”,我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有学生提出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吗”,将妈妈的“妈”去掉“女”字旁,换成“口”字旁。也有的学生提出用猜字谜的方法来记忆“兴”字:“两点一撇在上方,长长一横在中央,下边是个‘八’字底。”有的学生在记忆“抬”字时说:“抬东西要用手,所以‘抬’用提手旁。”显而易见,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将更具普遍性的识字工具交给学生,用不了多久,就能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西湖》的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诗意般的
[摘 要]文本补白,即是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巧补文本“空白”,往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及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补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
[摘 要]国学经典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大致理解经典的思想,使学生爱上诵读、学会诵读,并多多诵读,从而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  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在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问题简单,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是与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紧密相连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时会产生奇妙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土壤。所以,在教学《三亚落日》等写景抒情散文时,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构建快乐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一、情境导入,拨动情感之心弦  “感人心
[摘 要]目前,大多数学生习作语言平淡,词汇贫乏,缺乏美感,从积累词语开始,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做个细心的人,学生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收获大量的词汇,写出美文。  [关键词]生成 积累 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87  “习作四”要求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在激趣导入之后,我请学生借助课本中的例文和习作提示,先自己思考如何写
一、首要识字,把握语言  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儿童诗教学中,教师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小学生识字较少,对诗歌的字面理解尚且含糊不清,就更不用说诗歌的内层意义了。因此,语言和识字的提高是小学语文儿童诗阅读教学首要克服的内容。  1.把握阅读的顺序  教师应该通过正确的阅读顺序来进行儿童诗阅读的教育。首先,教师在开启一篇新的儿童诗课文的时候,应该在学生面前朗读一遍诗文,给学生建立一个课文的初步印象,引起学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讲述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两次编纂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谈迁不畏困难、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课文文字朴实,没有过多的情境渲染,也没有故事情节的铺陈,只是采用白描式的记叙手法进行简单叙事。显然,要让小学生领悟人物的精神并非易事。  为此,我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勾勒出在绝望中奋进的谈迁的人物形象,释放蕴蓄在生命深处的能量,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