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头发的悲剧色彩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鲁迅先生著名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人们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那一组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例如“眼珠问或一轮”的眼睛、内装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等,而关于她头发的两次描写却往往被人们忽略。
  《祝福》中对祥林嫂头发的描写有两处:一处是“我”在她临死前见到她:“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另一处是她捐了门槛后仍被阻止摆祭品以后:“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从故事情节看,这两处头发的变化交代了时间背景,而从人物所具有的典型意义看,恰恰是这样的交代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作了更具体的诠释,对加深和扩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头发这一细节,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她一生的心路历程,体会到人物内心的巨大痛苦,从而引起读者更强烈的心灵震撼。可以说,祥林嫂的头发具有更浓郁的悲剧色彩。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40岁上下的人,如果不是先天因素的话(歌剧中的“白毛女”则另当别论),头发是不会全白的。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点,笔者专门请教过医学博士,答复说,祥林嫂这种情况虽然极少发生,但当一个人精神受到强烈刺激,长期处于心理抑郁、忧愁和痛苦之中,就会造成体内机能的失调,营养供应不畅,头发也会逐渐变白。笔者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得到的也是类似结论。这不禁使人感慨:可怜的祥林嫂在走向人生末路的过程中经受了多么巨大的精神苦难啊!
  祥林嫂生活的时间跨度,从她初到鲁镇,至“祝福”之夜惨死,大概十三四年。连续不幸事件的无情打击,冷漠社会环境的精神压抑,吃人封建礼教的心灵毒害,在这十几年问将她一步步推向了命运的深渊。这一过程中祥林嫂的性格变化、精神状态乃至外貌神态都在许多细节中得到了鲜明生动的表现。这些细节形成了一个“细节群”,围绕着人物性格的展示起着各自的作用,使人物形象具有了立体呈现的效果,形成了更为强大的艺术冲击力,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那么,既然是“细节群”对刻画人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就应该整体着眼,全面观照,对每一处细节描写的妙处和各自的相互联系去用心咀嚼和品味。不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对眼睛的细致刻画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正如作品所述,祥林嫂听了柳妈劝她捐门槛的话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门槛后仍不容许摆祭品,“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些的确能说明她经受了非常剧烈的心理煎熬。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描写虽然非常真切,但还不能够说是对作品的最终解读,还不足以表现人物更深层次的心灵世界和真实的精神状态。
  众所周知,情绪低落和心理创伤会给一个人的眼睛带来变化,目光暗淡,神情呆滞,就连日常生活中因情绪波动影响睡眠也会无精打采、眼圈发黑,这没有什么奇怪的。而祥林嫂经历的心理磨难程度之深、时间之久,非常人所能想象。如果仅仅从她儿子遭难算起,在大约八九年的时间里,她一直沉浸在儿子惨死的悲痛之中而无法解脱。周围人的冷漠无情、尖酸刻薄,尤其是柳妈“善意”的规劝和鲁家对她的防范禁忌,一次次对她已受刺激的心理再加以戕害。开始时,悲剧的阴影渗透在她目光、神色的变化上,“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进而“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头发开始变得花白,又很快完全变白了。十几年无间断的心灵折磨,内心痛苦得不到排解和舒缓,精神的创伤不可能抚平和愈合,最终使心理难以承受以至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我们看到,她经常“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听了柳妈的话以后,“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再次被禁止摆祭品以后,她“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特别是她临死前呆滞僵硬的神态举止和关于神灵的一连串逼人的发问,其异常的精神状态不仅更加让人感到凄惨、可怜,而且有明显的类似于精神病人的意识障碍和虚幻妄想,不禁会带给人一些恐惧和担忧,怪不得“我”也会“悚然”得“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而“匆匆的逃回”了。
  在对祥林嫂这十几年生活的记述中,头发这个细节的两次出现,恰恰是在她悲惨命运的标志性时刻,其间相隔五年。对她这五年的生活,作者只是以推测的口气进行了虚写:“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而在这五年的终结时刻却用那一组细节描写实实在在地揭示出:这正是她心理磨难最重和精神状态最差的五年。其中不论是表示贫困和无助的“竹篮”、“竹竿”,还是“失神”“窈陷”和“眼珠间或一轮”的“眼睛”,都只是表象地、直观地描绘了人物的凄惨境况,而那“五年前花白”“即今已经全白”的头发,则更含蓄隐蔽地揭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鲜明而深刻地证明了,严酷社会现实的折磨不仅对祥林嫂的身体是极大的损害,更是对她精神上的无情摧残。她在走向生命终点时心灵深处对命运的质疑以及为摆脱悲苦命运而进行的内心挣扎更加令人同情和感喟。
  就像是一棵不治病树上由绿到黄又到枯黑的败叶,祥林嫂的头发由黑到花白又到全白的变化渗透着无以名状的悲剧色彩。窥斑而知豹,可见作者安排这一细节是用意颇深的。
其他文献
人物光影:让·雅各·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卢梭家境贫寒,从小流浪,全靠自学和一些朋友
期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作为学习型社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它具有科学的广泛内涵,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中具有实际意义。建设“学习型学校”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基本原理。如今用读书来提升德育师资队伍素质不会再是一句空话了。  一个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看校长,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看教师,一
期刊
构建书香校园,是创建品牌学校的支点。读书应该从娃娃抓起,一个人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多是从儿童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有关研究说明,如果一个人在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构建书香校园,就是要让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让读书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成为师生的自觉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活动。 
期刊
人物光影: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1835年10月,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1837年,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2年初,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民主主义革命。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
期刊
内容提要:我国商业银行在对管理者进行股权激励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股票来源和股票定价。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特征,本文探讨了解决这两个主要问题的技术方法,提出了虚拟股权和RAROC相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RAROC; 股权激励; 虚拟股权; 绩效评价; 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106-04
期刊
人物光影: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20世纪初中国教育制度的创造者、科学家。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26岁中进士、点翰林,29岁授编修。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担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深学问,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他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
期刊
推荐语: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对教育作出尖锐的批判。他把“救救孩子”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针对教育制度的弊病,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建立一个由身体强壮、精神健康的国民组成的富强民主的现代国家。他在《谋杀》一文中对学生的“恶性补习”现象作了辛辣的讽刺,亦庄亦谐。读了此文联想起当下的教育状况,不禁有被“击一猛掌”的感觉,想不到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竟如此相像,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吗?  ——王立
期刊
作者简介:曾任福州第四中学分管教学副校长,现任福州日升中学校长。长期坚持教学研究,出版论文著作40多万字;多次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丛书的编写工作。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特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福州市优秀校长。    我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读书,写书,教书。读书是乐事,写书是苦尽甘来的事,教书是既苦又甜的事。在我
期刊
读书要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正如人们平常所说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可是,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往往只是停留在短小精悍的篇章的阅读上,并不十分关注整本书的阅读。这样,学生的眼光往往受限制,一旦遇到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的书籍,不容易驾驭,不懂得钩玄提要、取其精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列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集中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更集中反映了新课程所倡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