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语文文本教学第一步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学生应达到的程度。本文阐述近年来新教育思路引导下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实施。
  【关键词】语文;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发展语感,为将来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都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的。近年来在新教育的思路影响下,传统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思路退却了,引发我们语文老师对语文阅读第一课时的重新认识,下面是江苏省语文省级大赛老师上的展示课,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的 启示。
  一、两个案例
  案例一:《故乡的榕树》
  江苏省常州市某职业高级中学张老师执教时,将该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为: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段落之间是怎样巧妙过渡的;3.体会作者真 挚深沉的思乡之情,激发我们对家(故)乡的热爱;4.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5.尝试写作自己家(故)乡的一些难忘的往事。
  这一目标看起来具有一定的挑战,但张老师利用一节课的时 间,采用引入法,直奔主题,让学生体会诗意的语言,从用词准确,读准,到读好,再到重点句子复读朗诵,层次鲜明,并且又是在张老师轻松、诙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了目标,听课老师也发出赞叹的感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正如赞可夫说的“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教学内容要适当超过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张老师这节课达到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的效果。语文阅读中,我们应该避免教学内容太浅,进度慢,摒弃机械的记忆和训练,促进学生“迅速发展”。
  案例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某职业学校王老师设计该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1.了解作者和悼词的相关文化常识;2.品味和欣赏精彩语句;3.借助承接递进性词句和段落,确定各段各层的内在关系;4.体会课文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教学中,王老师从检查预习开始,带领学生认读词句,整体感知课文,讲解课文标题的“墓前”和“讲话”含义。接着教师直奔重点,让学生思考:在第二个自然段中,两个“对于”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带着问题再细读课文,老师然后提问让学生作答,在提问中王老师语言很有感染力,时而动情深沉,时而幽默风趣,学生回答整体感觉轻松愉悦。这样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基础知识,口语表达,又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语言的感悟,彰显出语文教学本质,简单而又实在。
  两节课感触最深的就是容量大,螺旋式引入,学生思考透彻,师生互动强。然而,传统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往往整节课在文中提取一些直接信息:解决难字词;介绍作者生平;全文划分为几个部分,等等,显得很肤浅。这种不是基于认识差异、不能带来思维碰撞、不能重构知识体系的课堂内容,浪费了课上的宝贵时间。
  二、上好阅读课的几点启示
  (一)唤起学生的阅读迫切感
  第一课时的新课导入是相当重要的,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导入方式,迅速唤起学生的阅读迫切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比如张老师从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入手,同时播放作者回忆故乡的人们在葱郁的榕树下进行各种活动的场面,音乐和画面激起了学生思乡之情。
  (二)要体现“读霸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即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读通”,这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机械的死读,这样能全文融通连贯,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读时,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等。比如张老师让学生边齐读,边分组读课文的第2段:“从化不开的团团绿云到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学生朗读中脑海浮现出高大魁梧,葱郁的榕树,嫩黄的新叶子,在阳光照耀下,在袅袅的,春风吹拂下,晃动的形态,体会“团团的,片片的,晃动如耳坠,摇落如露珠”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句的准确,达到想象与情感的融合,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表现出来,把文章读出了“动感”。
  (三)紧扣重点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要通过课例,合理取舍内容,进行语文训练。第一课时教什么,教到哪里为止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決定,最后落脚于教师钻研文本、解读文本。比如:王老师扣住课文重点词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深沉悼念之情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师动情的描述,理解“墓前”“讲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词句的表达, 体会“人类失去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之情,表达这是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表达了恩格斯的沉痛之情,文中具体阐述马克思在科学、理论等几个领域的贡献,体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呼应前面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要关注语言实践
  文本是教学的依托,但“教材只是个例子”,只有让学生真正触摸文本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比如在理解榕树高大,枝繁叶茂的特点时,张老师采用“纠错法”,让学生在比较中评词析句,体会用词造句的精当与巧妙——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叠词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简洁、贵在朴实,引领学生走好进入文本的第一步,第二课时的教学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离不开阅读,所以阅读对于学生、老师以及整个课堂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如今群文阅读已经成为课堂阅读的主要形式,并且其发展越来越快,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阐述群了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以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
【摘要】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自我教育,是使孩子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自我反省对学习和生活不无裨益,无  论是优等生或是后进学生,只有经常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做到学习中目标准确,有的放矢。家长随时对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可以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与各位家长及老师共勉!  【关键词】自
【摘要】通过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着重对汉语拼音、识字、课文、练习等板块进行异同比较分析,总结特色和不足,更好地把握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特点,促进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  【关键词】新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秋季,苏教版实验区学校的一年级新生正式使用修订后的新版本教材。本次新教材
【摘要】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耐着性子去慢慢教导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多一点微笑和鼓励,将课堂变成鸟语花香、百花怒放的乐园。我们应尝试转换自己的身份,从学生的视角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从而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语文老师;学生;《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张文龙;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今年春日的某个周末,天朗气清,我斜倚在沙发上,信手点开了朋友圈的一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对能够优化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进行探寻,基于信息技术,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到中职语文课堂上,以促进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基于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可行性,以“通知”教学为例,提出中职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语文;
【摘要】对比法,其本质在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对比法,可以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化文本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比较鉴赏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进而促进学生语言品味、感悟能力的提高。那么,该如何巧用对比,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呢?本文以《画杨桃》一课为例,探究对比教学的几种有效策略。
【摘要】读书,是人生中一项最伟大的工程。亲子共读,是积淀人生最直接、最具长效性的课外阅读方式。要使孩子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亲子共读中,要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为起点,唤起孩子阅读的自主性、创造性,把阅读作为“孩子的个性化行为”。  【关键词】读书;课外阅读;亲子共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亲子共读现状—
【摘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生处在身心不断发展的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阅读教学,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怎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快乐进行阅读,本文结合具体实践经验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主动阅读 
【摘要】拓展性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某一阅读主题,搜寻收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材料,结合阅读教学文本,重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自主对话,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文分析了笔者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教学;《三打白骨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前延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课前的准备性阅读是“延展性阅读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三打白骨精
【摘要】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学会了语言,才能去学习其他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作业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但是一些传统的语文作业比较繁重,很多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是为了升学率,留的作业都是重知识、轻能力。作业形式比较单一,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压力很大,喘不过气,反而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决定扭转这一局面,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