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朗读教学中的三部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li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开拓思维,提供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情感,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提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也培养了读的能力,使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交叉互补、相得益彰。因此,朗读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为此,我在朗读教学中进行了三部曲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过去丰富。因此,在朗读训练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感知课文,把握基调
  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课文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预习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课文大意及朗读基调。以《大海中永生》为例,让学生边自由朗读边思考:“永生”是什么意思?课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老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老师表情达意的语调,归纳老师的朗读基调——“缓慢、沉稳、奔放、高昂。”“缓慢、沉稳”表现了人民对邓小平悲痛不舍的心情;“奔放、高昂”表现了人民由衷的赞颂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对邓小平同志永远的深深怀念之情。这样,学生就把握了这一课的感情基调,为深刻领会课文中心打下了基础。
  2、理解课文,尝试朗读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阅读教学,就必须注重活的朗读,这是不容怀疑的,但凡是成功的朗读又必须首先理解文意。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的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不添、不丢字、不喊、不唱、不重复。”进而提出较高的要求:“有合理的停顿、有抑有扬、感情丰富。”对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要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的记忆或思维,再度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蕴含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领悟;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理解与体验的程度。
  3、体味课文,品读佳句
  在学生学习了全文之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进行细细地品读,指导欣赏。对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句子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三点:(1)这句话应该怎样读?(2)为什么这样读?(3)反复试读,体会感情。如《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中有较多的排比句,我用以上的注意三点,精心指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反复朗读课文,从语言材料中评出味来,悟出情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感激和眷念之情,并由此产生共鸣。在朗读教学中,这样经常训练,是学生读得有根据,练中见成效。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从而提高学生揣摩、体会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反复朗读,记忆背诵
  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记忆背诵。教材中要求朗读、背诵的课文,教师更应精心指导。这些课文辞藻优美,内容丰富,应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读中升华,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华丽辞章,不用解说,自然会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一经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充分感知课文用词造句的生动、布局谋篇的巧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同时作者书面的文章也渐渐变成学生口头的自然而又精彩的语言。这样,天长日久,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内容多了,写起文章来必然会得心应手,下笔千言。
  二、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练习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去感情朗读。使学生更加体会中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美的享受,让学生闭眼在脑海中展现课文中叙述的意境,使学生沉醉美感之中。如《大海中永生》教学总结时,我抽一名平时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在缓慢深情地送别曲中,为大家教学表情朗读,表达出中国人民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如泣如诉的情态,其他学生一边细心倾听,一边想象当时历史伟人邓小平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再用动情的引读,去激发学生情感的波涛,学生并在朗读中真切地表达出了中国人民对伟人邓小平的由衷感激和深深怀念之情。此时,师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从而使学生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示范朗读,指导训练
  指导学生朗读,讲一点有关朗读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有限,而语言的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教师的范读指导是最有效的。因为教师不但可以用美的声音,还可以借助美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吧教师丰富的感情体验直接传递给学生,这对诱发学生进行深入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催化作用,可引发、调度学生情绪,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使学生可以模仿学习。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相互感染,共同创造融洽和谐、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他们青春活力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学生的嘴巴、双手、大脑,压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灵性,缺乏活力。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上好高中地理课呢?  要想上好高中地理课,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改变传统教学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教学设计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次真好》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散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与作者共同体验不同的第一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明确 哪些第一次是有益的,哪些第一次是不能尝试的;学习朗读;了解本文的选材和详略。本文安排一课时。  课堂实录:  师:现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每天都会碰到自己不了解或没做过的事,于是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
期刊
一、“计划学习指导”的定义及现状  “计划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自己的需要、兴趣与接受能力而制定的涉及到德、智、体、能方面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其实质是学生自身引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学习活动是自愿的,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指导即教师教育,是在学生个人原有基础上的“援助”的指导。它是与“集体施教”对应而提出来的,是班级授课的补充形式。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能够摆脱传统授课制对他们
期刊
【摘 要】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全体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方法 科学素养 全体学生 科学探究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要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化学新课程同传统化学课程相比,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所面对的难题还是习作教学,而学生习作普遍出现的问题则继续呈现为题材老化,内容雷同单一,缺乏新意等方面。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便是要力争做到让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都“活”起来。  【关键词】习作 思想 情感 语言 活  大多数小学生所写的作文普遍且长期的存在一大问题,那就是题材老化,内容雷同单一,缺乏新意。要有效地解决
【摘 要】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学习上困难不少,教学难度较大。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因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激发  学习的热情与兴趣的问题。尝试如下:一是思想上循循善诱,做内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坚定学生信念;二是教法上不拘一格,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 激发 尝试  众所周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简称中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