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6-01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要素。所以体育课应淡化竞技意识,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发展,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再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和训练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师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发展体育运动技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他们培养良好的体质、体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彼此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是传授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加上教材要求难度较大,致使学生自主选择余地小,对达标缺乏自信心。和原来的体育教育大纲相比,新课标没有规定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
  体育教师应该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体育器材,自主地参与锻炼。
  在上课前,体育老师可以打破班级授课的固定形式,在学期初期,集体上一次展示课,由指导老师将各项目的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项目,自主参与锻炼。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育的教学效益也大大提高。
  从尊重个人选择出发,新课标对教学方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新旧教学方法,可以从旧的教学法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改造,同时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单个项目练习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某个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慢放和分解,让他们从直观上去感受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明白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技术环节又是可以变通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本身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使学生精准地去学习各技术环节。
  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亲自参与到运动中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是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快乐,几乎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空间。
  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参与到教学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气氛,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运动精神。
  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元认知水平、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进行评价。教学评价集中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质量观。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教与学双边活动成功与否的一种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是对师生最终考核评定的评价指数。
  在当今信息时代,转变教学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考试分数、经验主义来评价新课标下的教与学,这无疑是固步自封,削足适履,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学潜力,促进教学大发展的关键。
  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人、事的评价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因此,在评价机制上,我们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模式和标准,建立一种动态式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动态式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其他文献
【摘要】舞龙是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传统运动,本文采用文献法、调研法和访谈法从舞龙的起源概述和历史文化的背景探讨舞龙如何从求雨祭祀活动、民间百戏、民间灯俗等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具有体育竞技性质的舞龙运动以及具有现代健身价值的舞龙运动,并通过对舞龙运动的一般健身功效、特殊健身功效、健身娱心功效、民族凝聚功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舞龙运动普及和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舞龙运动;传统民俗;健身功效;发展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写作教学合作互动的一些做法,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组共同互动、展示、评价和修改,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基本技能与药理,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写作教学;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58-02    1 写作一直是中学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展与延伸的重要方面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3-01    现代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整合各学科教学,将学科知识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关联的系统,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互相联系的大整体。新课程标准下整合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力求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封闭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1-01    在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二十年中,对艺术教育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了很多感想。前几年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时,原以为艺术教育可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了,可是事实上应试教育却更加严重。孩子从小穿衣、洗脸家长都包了,有80%的孩子不叠被子,不洗袜子衣服。小孩子不接触外界,缺少人际交往,更别说是亲
期刊
【摘要】 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切入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关键词】 生活;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1-02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
期刊
【摘要】 笔者市各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突出了“读”这一环节的重要性,都在清晨开设了早读课。其目的在于利用清晨良好的自然条件,让学生在头脑清醒,记忆力好,精力旺盛的条件下,有效地利用“读”的方式来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了“早读不读”或是“老师来了就读”的“光控灯”现象。笔者将就此问题,浅谈一下如何激活初中英语早读。探讨了英语早读课的实效性,围绕早读内容、早读形式和早读的评价方法等
期刊
【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动感情地读。然而现实中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注重读的感情,缺乏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形式上的评读,缺乏教师的亲身示范;注重对朗读技巧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却不够。本文从以声作则法、添词加句法、无中生有法、小题大作法
期刊
【摘要】 每逢教师布置作文,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其原因在于:为“应试”而作的目标驱动中,学生的作文反映的是“伪圣化”、“超现实”的东西,表达的是他人的情感,学生无需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分析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所以,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积累,文章才会自然而然地从肺腑中流露出来。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素材;
期刊
【摘要】 教师在体育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会产生多种动作错误,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教师因多渠道、多形式预防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关键词】 体育教学;错误动作;预防;纠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8-02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掌握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
期刊
【摘要】 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创作欲望。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的实现,途径有创新教法;激活课堂;落实理念。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美术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