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是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其致病原因众多,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不可预测性强,起病急,进展快,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是急诊急救的重要病症之一。笔者自2000年以来临床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21例,现就其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46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无过敏史。接触过敏原至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1~18min,平均5min,多属突发,大多数患者都发生于接触或注射后1~5min内,有的几秒钟内即发病。
1.2 致敏原
致敏原:抗菌药物15例(青霉素13例,头孢菌素类1例,林可霉素1例,均为针剂),中药复方丹参1例(针剂),利多卡因1例,破伤风抗毒素1例,蜂蜇伤1例,食用蝗虫1例,无名毒虫叮咬1例。其中药物过敏者在注射药物前均按规定进行皮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3例患者在休克早期诉头晕、恶心、心悸、胸闷或出冷汗等,2例皮肤广泛潮红、瘙痒或有荨麻疹;15例出现神志淡漠,1例无征兆即进入休克状态(意识完全丧失,伴尿失禁,无四肢抽搐);1例出现手、脚、舌麻木,头昏,呼吸困难;1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所有患者平均动脉压均低于70mmHg,其中2例血压测量不到。15例脉搏细速,大于100次/分,2例脉搏60~100次/分,2例外周动脉未触及明显搏动;17例呼吸微弱,2例伴有呼吸困难。
2.2 抢救经过
对所有患者进行急诊救治,包括:①立即脱离过敏原,药物类过敏者立即停用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中凹卧位,头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避免不必要的翻身或搬动。②抗休克治疗,立即给予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 ml。随后视血压情况改用多巴胺静脉滴注维持,根据血压变化情况调整滴速。③同时根据休克程度和个体情况,需及时建立输液通道1~2条,以补充血容量,并及时静脉给予抢救药物。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体内血浆广泛渗出,血液常有浓缩,使血容量减少,可迅速在2小时内输注1000~2000ml液体,其中约2/3为晶体液(首选5%葡萄糖生理盐水),约1/3为胶体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④抗过敏治疗,立即给予地塞米松20 mg+50%GS 40 ml静脉注射,继而20 mg+5%GS 500 ml静脉滴入,或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随后给予盐酸异丙嗪25~50 mg肌内注射并酌情使用10%葡萄糖酸钙10~2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⑤其他处理,包括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治疗等。⑥严密监测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3 预后
19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均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均时间20分钟)提高到70mmHg以上,临床症状显著缓解,12小时内各种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脱离急诊抗休克治疗,24小时内19例全部痊愈,经3d随诊,未见肾衰竭或其它并发症。
2.4 典型病例
某男,19歲,战士。门诊就诊时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在输液室常规行青霉素皮试,结果阴性,开始滴注5min后,患者感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值班护士立即通知医生迅速抢救。体格检查:意识清,全身湿冷,呼吸浅弱,脉搏细速,心率122次/min,心率整齐,心音低弱,血压64/42mmHg。急诊诊断: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液,皮下肌注0.1%肾上腺素0.5ml,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肌注非那根25mg,随后快速补充5%葡萄糖生理盐水,另建通道滴注盐酸多巴胺40mg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经上述处理后,患者自主呼吸有力、节律规则,自诉头晕、恶心和疲惫,血压迅速升高,5min后回升到76/48mmHg,15min后达到128/86mmHg,心率升至140次/分。1小时后血压、心率回落,即以多巴胺5微克/(kg/min)维持静脉滴注,两小时后多巴胺减量至停用,血压、心率均正常,又观察4h未见异常后离开门诊急诊室,更换其它抗生素治疗原发病,无再出现异常。
3 讨论
过敏休克是发生于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lgE分子在接受特异性抗原后引起桥联反应导致大量介质释放,如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各种趋化因子等,造成平滑肌痉挛、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粘液分泌亢进导致的。其致敏原多种多样,不可预测性大,既有多年来屡见报道的抗菌药物、中成药、生物毒素等,又有其它鲜见报道的药物,防不胜防[1]。本组19例过敏性休克以临床用药多见,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最根本的预防办法就是明确引起本症的过敏原,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19例大部分为我部门诊输液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发现、迅速判断、措施得当、施救快速。过敏性休克致死病例多因发现不及时或诊治延误所致[2]。我部门诊输液室与急救室相邻,平时注重急救技能训练,熟悉常规急救药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静脉穿刺术等,这样训练有素的军医和护士可以随时投入抢救,从而为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另外,护士能及时配合军医实施最基础的抢救措施,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准确应用急救药品,监测生命体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组结果显示,肾上腺素对于脉搏极弱,测不到血压的患者,升压作用明显,疗效确切,应作为此类患者首选抢救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也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必须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青兰,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132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8):2589-2590.
[2] 贾振林,李振科.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12例救治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6):52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6~46岁,平均年龄24岁。所有患者既往均无过敏史。接触过敏原至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1~18min,平均5min,多属突发,大多数患者都发生于接触或注射后1~5min内,有的几秒钟内即发病。
1.2 致敏原
致敏原:抗菌药物15例(青霉素13例,头孢菌素类1例,林可霉素1例,均为针剂),中药复方丹参1例(针剂),利多卡因1例,破伤风抗毒素1例,蜂蜇伤1例,食用蝗虫1例,无名毒虫叮咬1例。其中药物过敏者在注射药物前均按规定进行皮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3例患者在休克早期诉头晕、恶心、心悸、胸闷或出冷汗等,2例皮肤广泛潮红、瘙痒或有荨麻疹;15例出现神志淡漠,1例无征兆即进入休克状态(意识完全丧失,伴尿失禁,无四肢抽搐);1例出现手、脚、舌麻木,头昏,呼吸困难;1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所有患者平均动脉压均低于70mmHg,其中2例血压测量不到。15例脉搏细速,大于100次/分,2例脉搏60~100次/分,2例外周动脉未触及明显搏动;17例呼吸微弱,2例伴有呼吸困难。
2.2 抢救经过
对所有患者进行急诊救治,包括:①立即脱离过敏原,药物类过敏者立即停用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中凹卧位,头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避免不必要的翻身或搬动。②抗休克治疗,立即给予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 ml。随后视血压情况改用多巴胺静脉滴注维持,根据血压变化情况调整滴速。③同时根据休克程度和个体情况,需及时建立输液通道1~2条,以补充血容量,并及时静脉给予抢救药物。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体内血浆广泛渗出,血液常有浓缩,使血容量减少,可迅速在2小时内输注1000~2000ml液体,其中约2/3为晶体液(首选5%葡萄糖生理盐水),约1/3为胶体液(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④抗过敏治疗,立即给予地塞米松20 mg+50%GS 40 ml静脉注射,继而20 mg+5%GS 500 ml静脉滴入,或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随后给予盐酸异丙嗪25~50 mg肌内注射并酌情使用10%葡萄糖酸钙10~20 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⑤其他处理,包括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治疗等。⑥严密监测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心率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2.3 预后
19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均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均时间20分钟)提高到70mmHg以上,临床症状显著缓解,12小时内各种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脱离急诊抗休克治疗,24小时内19例全部痊愈,经3d随诊,未见肾衰竭或其它并发症。
2.4 典型病例
某男,19歲,战士。门诊就诊时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在输液室常规行青霉素皮试,结果阴性,开始滴注5min后,患者感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值班护士立即通知医生迅速抢救。体格检查:意识清,全身湿冷,呼吸浅弱,脉搏细速,心率122次/min,心率整齐,心音低弱,血压64/42mmHg。急诊诊断: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输液,皮下肌注0.1%肾上腺素0.5ml,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mg,肌注非那根25mg,随后快速补充5%葡萄糖生理盐水,另建通道滴注盐酸多巴胺40mg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经上述处理后,患者自主呼吸有力、节律规则,自诉头晕、恶心和疲惫,血压迅速升高,5min后回升到76/48mmHg,15min后达到128/86mmHg,心率升至140次/分。1小时后血压、心率回落,即以多巴胺5微克/(kg/min)维持静脉滴注,两小时后多巴胺减量至停用,血压、心率均正常,又观察4h未见异常后离开门诊急诊室,更换其它抗生素治疗原发病,无再出现异常。
3 讨论
过敏休克是发生于大细胞和嗜碱细胞表面lgE分子在接受特异性抗原后引起桥联反应导致大量介质释放,如组胺、5-羟色胺、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各种趋化因子等,造成平滑肌痉挛、微血管通透性增高、粘液分泌亢进导致的。其致敏原多种多样,不可预测性大,既有多年来屡见报道的抗菌药物、中成药、生物毒素等,又有其它鲜见报道的药物,防不胜防[1]。本组19例过敏性休克以临床用药多见,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最根本的预防办法就是明确引起本症的过敏原,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19例大部分为我部门诊输液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发现、迅速判断、措施得当、施救快速。过敏性休克致死病例多因发现不及时或诊治延误所致[2]。我部门诊输液室与急救室相邻,平时注重急救技能训练,熟悉常规急救药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静脉穿刺术等,这样训练有素的军医和护士可以随时投入抢救,从而为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另外,护士能及时配合军医实施最基础的抢救措施,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准确应用急救药品,监测生命体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本组结果显示,肾上腺素对于脉搏极弱,测不到血压的患者,升压作用明显,疗效确切,应作为此类患者首选抢救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也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必须药物。
参考文献:
[1] 王青兰,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132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8):2589-2590.
[2] 贾振林,李振科.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12例救治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