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无论是政府,还是地方以及职业院校方面,都在鼓励和倡导职业院校学生考职业资格证书,而“1+X证书”制度则是国家对这一要求进行的制度保障。本文拟探讨学校在这一制度背景下如何实施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1+X”证书;课证融合;财务会计
一、相关概念
“1+X”证书是指职业院校学生获得毕业证时需要获得相应专业技能的各种技术证书。X证书是指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根据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满足各种职能的技术证书。表明持有相关等级、技术证书的人具有相关职务能力和要求,持有人具有行业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即可享受相关待遇。
课程证融合也可以被称为双证或多证教育。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和职业考证的内容是一致的,是专业考证和职业教育的融合。通过对设置课程的学习,具备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后,资格证合格者的人数将增加。从小到大,“课”是指某个专业设置的课程,“证”是指相关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证融合是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所考的证书相结合,这是课程证融合的一个比较初级的概念。大体上,“课程”是对人才的培养,“认证”是所从事职业的需求,“课证融合”是指将培养人才与行业要求相结合。这是考证融合的比较高级概念。
二、《初级会计实务》课证融通的必要性
会计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不断发展,会计标准也不断调整和更新,例如税率调整、征税起征点变动、资产确认变更等。因此,会计专业知识具有更新快、时代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课证融通掌握行业新动态、新理念、新规定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2017年,在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在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中,废除了会计业资格证,将初级会计师资格证选为会计行业的“门槛”,将《初级会计实务》选为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也是高职专业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这是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证融合的核心课程。调查统计显示,高职院校中财经类专业初级会计师合格率不足10%,学生缺乏专业自信和专业能力,毕业后大部分同学从事会计以外的工作,对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有一定影响。这一现象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敲响了警铃,因此,教学融合提供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可能性。
三、“1+X”证书背景下课证融通课程设计
(一)如前所述,《初级会计实务》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
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随着企业会计规范的不断更新和修改,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每年都会更新。高职院校面临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低于10%的现象,教材没有更新和调整是重要原因之一。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是指将平时教学中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结合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术标准,合理设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过程中,选择了自编教材(内容不更新)或以前惯用的教材,让学生花很多时间消化课程教材和官方指定教材之间的差异。课程教材没有完全服务于初级会计师证的取得,反而形成了一种障碍,不利于通过初级会计师证的考试。因此,在1+X证书体系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获得证书的要求,《初级会计实务》教科书必须与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教材一致,实现教科书整合。
(二)课程标准融通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旨在培养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知识和会计职业素养。通过《初级会计实务》学习,掌握初级水平会计人员的执业标准和工作要求。因此,教科书知识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课程标准要与初级会计师的教育标准相融合。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校进行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包括教育目标、课程实施计划、教育手段、评价方法等。为了实现所学内容,满足社会会计基础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满足会计专业就业要求,高校在制定教学标准中体现“课证融通”的思想,以初级会计师考核的《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为指南,制定一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目标,培养初级会计师考试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初级会计师考试各章的重要性和难度系数,设定教学时间、设计重难点。
(三)课程设计融合
实现课程证融合,教学形式和课程的整体安排、实施非常重要。在授课时间上,课证融通已经实现。《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初级会计师的日程安排正好在《初级会计实务》完成后,校内课程学习为以后初级会计师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课资源要融合课程资源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资源。第一,建设学习资源,根据教材内容,选定重难点为资源库的微课,编制重难点讲义,配套学习。第二是建立初级会计师模拟题库,定期组织学生练习。为了建立《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学习和初级会计师考试点之间的有效桥梁,将初级考试真题作为题库的主要来源,以章節重难点为核心,实现实时记录成绩。第三,举办初级会计师模拟大赛,巩固学生知识点,激发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参与竞争,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第四,考试前集中培训课程,通过授课形式加强学生对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重视。第五,校企合作,以学校学院为主导建立会计工厂,会计工厂以实训室的形式存在,将企业的实际账簿带到学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输送到会计工厂,以企业的实际背景进行会计处理,实现专业课程100%虚实一体化运营。以此为契机,培育山桥融合的训练基地,实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考核评价
融合学历课程考核和证书考核有效衔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审查方式。《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年级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初级会计实务为例,以专业核心课程期末成绩合格为门槛参加会计资格证考试。高职院校将初级会计师作为学分银行项目取得,积累学分内容,可免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部分学分。
参考文献:
[1]张素芳.“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0).
[2]贾林平,郭炬.高等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46-49.
关键词:“1+X”证书;课证融合;财务会计
一、相关概念
“1+X”证书是指职业院校学生获得毕业证时需要获得相应专业技能的各种技术证书。X证书是指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根据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满足各种职能的技术证书。表明持有相关等级、技术证书的人具有相关职务能力和要求,持有人具有行业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即可享受相关待遇。
课程证融合也可以被称为双证或多证教育。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和职业考证的内容是一致的,是专业考证和职业教育的融合。通过对设置课程的学习,具备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后,资格证合格者的人数将增加。从小到大,“课”是指某个专业设置的课程,“证”是指相关职业资格考证。课程证融合是专业设置的课程和所考的证书相结合,这是课程证融合的一个比较初级的概念。大体上,“课程”是对人才的培养,“认证”是所从事职业的需求,“课证融合”是指将培养人才与行业要求相结合。这是考证融合的比较高级概念。
二、《初级会计实务》课证融通的必要性
会计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不断发展,会计标准也不断调整和更新,例如税率调整、征税起征点变动、资产确认变更等。因此,会计专业知识具有更新快、时代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课证融通掌握行业新动态、新理念、新规定是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2017年,在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上,在关于修改《会计法》的决定中,废除了会计业资格证,将初级会计师资格证选为会计行业的“门槛”,将《初级会计实务》选为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也是高职专业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必修课。这是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证融合的核心课程。调查统计显示,高职院校中财经类专业初级会计师合格率不足10%,学生缺乏专业自信和专业能力,毕业后大部分同学从事会计以外的工作,对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有一定影响。这一现象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敲响了警铃,因此,教学融合提供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可能性。
三、“1+X”证书背景下课证融通课程设计
(一)如前所述,《初级会计实务》是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之一
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随着企业会计规范的不断更新和修改,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每年都会更新。高职院校面临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低于10%的现象,教材没有更新和调整是重要原因之一。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是指将平时教学中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结合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术标准,合理设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高职院校在教材选择过程中,选择了自编教材(内容不更新)或以前惯用的教材,让学生花很多时间消化课程教材和官方指定教材之间的差异。课程教材没有完全服务于初级会计师证的取得,反而形成了一种障碍,不利于通过初级会计师证的考试。因此,在1+X证书体系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获得证书的要求,《初级会计实务》教科书必须与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教材一致,实现教科书整合。
(二)课程标准融通
《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旨在培养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知识和会计职业素养。通过《初级会计实务》学习,掌握初级水平会计人员的执业标准和工作要求。因此,教科书知识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课程标准要与初级会计师的教育标准相融合。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校进行专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包括教育目标、课程实施计划、教育手段、评价方法等。为了实现所学内容,满足社会会计基础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满足会计专业就业要求,高校在制定教学标准中体现“课证融通”的思想,以初级会计师考核的《初级会计实务》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为指南,制定一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目标,培养初级会计师考试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初级会计师考试各章的重要性和难度系数,设定教学时间、设计重难点。
(三)课程设计融合
实现课程证融合,教学形式和课程的整体安排、实施非常重要。在授课时间上,课证融通已经实现。《初级会计实务》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初级会计师的日程安排正好在《初级会计实务》完成后,校内课程学习为以后初级会计师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课资源要融合课程资源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资源。第一,建设学习资源,根据教材内容,选定重难点为资源库的微课,编制重难点讲义,配套学习。第二是建立初级会计师模拟题库,定期组织学生练习。为了建立《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学习和初级会计师考试点之间的有效桥梁,将初级考试真题作为题库的主要来源,以章節重难点为核心,实现实时记录成绩。第三,举办初级会计师模拟大赛,巩固学生知识点,激发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会计专业技能大赛,参与竞争,掌握行业发展新趋势。第四,考试前集中培训课程,通过授课形式加强学生对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的重视。第五,校企合作,以学校学院为主导建立会计工厂,会计工厂以实训室的形式存在,将企业的实际账簿带到学校。学生通过理论学习,输送到会计工厂,以企业的实际背景进行会计处理,实现专业课程100%虚实一体化运营。以此为契机,培育山桥融合的训练基地,实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考核评价
融合学历课程考核和证书考核有效衔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审查方式。《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年级为数不多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初级会计实务为例,以专业核心课程期末成绩合格为门槛参加会计资格证考试。高职院校将初级会计师作为学分银行项目取得,积累学分内容,可免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部分学分。
参考文献:
[1]张素芳.“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0).
[2]贾林平,郭炬.高等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