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评价控烟干预对医务人员吸烟行为和控烟实践的影响。方法:以青岛市30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经过1年的政策、培训、健康教育等控烟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1年的干预,医务人员总体吸烟率下降;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提高;临床控烟实践增多。结论:针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干预效果显著,但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知识的健康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戒烟技能培训。
【关键词】医务人员; 控烟;干预;评价
吸烟被WHO称之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瘟疫”。医务人员作为健康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对控烟及预防与烟草有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吸烟心理、对吸烟的态度及认识有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其他人群的吸烟行为,对控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为此,配合“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2012年对青岛市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了控烟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岛市参与“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选取了6区、市的30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项目医院,开展控烟干预活动。于2011年干预前,2013年干预后抽取部分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
1.2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考虑性别、年龄、临床非临床等分层因素,计算样本量1392人;加上10%失访率,增加重点临床人群如心内科、呼吸科和病房医护人员样本量,最终确定调查样本量为1900人。每家医疗机构各科室抽取40%,心内科、呼吸科等重点临床科室抽取60%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3 调查内容及质量控制 采用无烟城市项目合作单位—美国Emory大学统一提供的问卷,调查内容为一般情况、吸烟和戒烟情况、对吸烟和二手烟的认识、医务人员控烟实践4部分组成。吸烟者定义为每天至少吸1支烟,并且连续或累计1个月以上者。临床人员指医院内医生、护士、药剂师等,非临床人员指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保安员等。所有调查问卷由项目组和医院一起组织医务人员集中、统一填写,并当场回收。调查结果由专门人员审核后录入数据库。
1.4 采取的干预方法 对项目医院开展了1年多干预活动,干预内容为完善控烟规章制度,签署目标责任书;开展控烟能力培训,发放《青岛市医务人员控烟手册》等资料;将控烟纳入诊疗,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举办医生戒烟大赛和控烟征文比赛;并对项目医院定期督導、暗访。
1.5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干预前调查1959人,干预后调查1931人。表1显示,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基本一致(均有P>0.05)。
2.2 吸烟和戒烟情况 干预前医务人员吸烟率为9.80%,干预后吸烟率将为5.39%,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192名正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周吸烟量为50支,最多320支,最少3支;干预后104名正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周吸烟量为38支,最多300支,最少3支。干预前后,吸烟者有意向戒烟的比例分别为72.40%和81.73%,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烟草危害的认知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认知发生改变。除吸烟致肺癌外,吸烟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肺气肿、牙齿发黄、阳痿、过早衰老的知晓率和二手烟会引起心脏病、儿童肺部疾患、成人肺癌的知晓率在干预后均明显提高,经χ2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1 临床医务人员问诊吸烟情况 为了促进临床医护人员将控烟纳入诊疗过程中,本项目重点干预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控烟能力。干预前后临床医务人员询问各类就诊者吸烟状况明显增多,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 给患者提供戒烟服务情况
2.4.2.1 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 干预前90.65%的临床医务人员感觉有所准备,9.35%认为完全没有准备;干预后,感觉有所准备的上升至93.43%,而完全没有准备的下降至6.57%。
2.4.2.2 劝患者戒烟 过去三个月临床医务人员劝患者戒烟情况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回答“劝全部患者”、“非全部患者”和“没有劝或很少劝患者”的分别占19.02%、50.28%和30.70%,而干预后则分别为39.33%、42.66%和18.0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3 对病人提供戒烟帮助 临床人员为患者戒烟提供多种方法,如中医、穴位按摩、针灸等传统疗法,戒烟小册子等自助资料,咨询,尼古丁口香糖、戒烟药等药物方法。各种方法的使用比例在干预后均显著提高,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发达国家控烟的经验表明,医务人员在全社会控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医生吸烟率下降之后,才出现全民吸烟率的下降[1]。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和推进,医务人员的吸烟行为是否改变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09年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借助盖茨控烟项目,2012年青岛市选择30家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控烟干预活动,评估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控烟能力明显提高。
医务人员吸烟率下降。干预前30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总体吸烟率为9.80%,干预后医务人员吸烟率降为5.39%,远低于2008年全国96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吸烟率为20.4%)[2],也低于国内其它城市的调查结果[3-5]。吸烟量由平均每周50支减少到38支,说明医疗机构内控烟政策干预和健康教育执行到位,干预效果显著。干预前后,吸烟者有意向戒烟的比例均超过70%,但变化不明显,提示吸烟人群中存在部分思想顽固者,戒烟意识淡薄,应视作后期控烟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 医务人员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提高。根据干预前基线调查结果,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后調查显示医务人员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普遍改善。其中,医务人员对吸烟或二手烟引起肺癌的认知最普遍,而对吸烟导致阳痿的认识最不到位,干预后仍低于90%。说明对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要同时兼顾广度和深度,烟草危害是“强迫”戒烟的动力,只有深刻认识烟草的危害才能增强戒烟的决心和自觉性,提高戒烟率[6]。
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技能,可以推进整个城市的戒烟工作。国外研究表明,在医生的日常临床实践中加入简短的戒烟干预就可使3.0—13.0%的病人戒烟,如果再加上处方干预和随访等其它措施,可使戒烟率提高到20—36%[7]。青岛市30家医疗机构在经过一系列控烟能力包括戒烟诊疗的培训后,把控烟、戒烟纳入到日常诊疗的医疗人员明显增多,掌握各种戒烟方法和技能的医务人员比例显著增加,说明对医务人员控烟技能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验推广到其它医疗机构必将带动全市的控烟工作,保护更多人免受烟草烟雾的污染。此外,本研究显示,在提供的各种戒烟帮助中,自助资料和咨询仍为主要手段,针灸等传统疗法和戒烟药物的使用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培训临床医务人员的中西医戒烟技能和方法,提高戒烟效果。
参考文献:
[1] Omar Shafey, Suzanne Dolwick. The tobacco control country profiles [M]. Atlant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2003.116-119.
[2] 姜垣,李新华,吴曦等. 中国医生吸烟与戒烟行为[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17(3):224-227.
[3] 郭艳梅,张福全,燕海英等. 北京市房山区医务人员吸烟状况及控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3):289.
[4] 陈敏霞,王红妹,徐越等. 浙江省卫生机构控烟实施及烟草暴露的现况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3,25(4):11-13.
[5] 李慧,李跃进,刘懿卿等. 辽宁省3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控烟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56-758.
[6] 邹隽蓉,梁玉峰. 医务人员吸烟原因及控烟对策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2013,29(4):380-381.
[7] Richmond RL, Austin A, Webster IA. Three year evaluation of a program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to help patients stop smoking[J]. BMJ,1986,(292):803-806
【关键词】医务人员; 控烟;干预;评价
吸烟被WHO称之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瘟疫”。医务人员作为健康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对控烟及预防与烟草有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吸烟心理、对吸烟的态度及认识有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其他人群的吸烟行为,对控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为此,配合“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2012年对青岛市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了控烟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岛市参与“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选取了6区、市的30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项目医院,开展控烟干预活动。于2011年干预前,2013年干预后抽取部分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
1.2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考虑性别、年龄、临床非临床等分层因素,计算样本量1392人;加上10%失访率,增加重点临床人群如心内科、呼吸科和病房医护人员样本量,最终确定调查样本量为1900人。每家医疗机构各科室抽取40%,心内科、呼吸科等重点临床科室抽取60%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3 调查内容及质量控制 采用无烟城市项目合作单位—美国Emory大学统一提供的问卷,调查内容为一般情况、吸烟和戒烟情况、对吸烟和二手烟的认识、医务人员控烟实践4部分组成。吸烟者定义为每天至少吸1支烟,并且连续或累计1个月以上者。临床人员指医院内医生、护士、药剂师等,非临床人员指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保安员等。所有调查问卷由项目组和医院一起组织医务人员集中、统一填写,并当场回收。调查结果由专门人员审核后录入数据库。
1.4 采取的干预方法 对项目医院开展了1年多干预活动,干预内容为完善控烟规章制度,签署目标责任书;开展控烟能力培训,发放《青岛市医务人员控烟手册》等资料;将控烟纳入诊疗,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举办医生戒烟大赛和控烟征文比赛;并对项目医院定期督導、暗访。
1.5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干预前调查1959人,干预后调查1931人。表1显示,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基本一致(均有P>0.05)。
2.2 吸烟和戒烟情况 干预前医务人员吸烟率为9.80%,干预后吸烟率将为5.39%,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192名正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周吸烟量为50支,最多320支,最少3支;干预后104名正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周吸烟量为38支,最多300支,最少3支。干预前后,吸烟者有意向戒烟的比例分别为72.40%和81.73%,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烟草危害的认知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认知发生改变。除吸烟致肺癌外,吸烟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肺气肿、牙齿发黄、阳痿、过早衰老的知晓率和二手烟会引起心脏病、儿童肺部疾患、成人肺癌的知晓率在干预后均明显提高,经χ2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1 临床医务人员问诊吸烟情况 为了促进临床医护人员将控烟纳入诊疗过程中,本项目重点干预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控烟能力。干预前后临床医务人员询问各类就诊者吸烟状况明显增多,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 给患者提供戒烟服务情况
2.4.2.1 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 干预前90.65%的临床医务人员感觉有所准备,9.35%认为完全没有准备;干预后,感觉有所准备的上升至93.43%,而完全没有准备的下降至6.57%。
2.4.2.2 劝患者戒烟 过去三个月临床医务人员劝患者戒烟情况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回答“劝全部患者”、“非全部患者”和“没有劝或很少劝患者”的分别占19.02%、50.28%和30.70%,而干预后则分别为39.33%、42.66%和18.0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3 对病人提供戒烟帮助 临床人员为患者戒烟提供多种方法,如中医、穴位按摩、针灸等传统疗法,戒烟小册子等自助资料,咨询,尼古丁口香糖、戒烟药等药物方法。各种方法的使用比例在干预后均显著提高,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发达国家控烟的经验表明,医务人员在全社会控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医生吸烟率下降之后,才出现全民吸烟率的下降[1]。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和推进,医务人员的吸烟行为是否改变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09年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借助盖茨控烟项目,2012年青岛市选择30家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控烟干预活动,评估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控烟能力明显提高。
医务人员吸烟率下降。干预前30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总体吸烟率为9.80%,干预后医务人员吸烟率降为5.39%,远低于2008年全国96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吸烟率为20.4%)[2],也低于国内其它城市的调查结果[3-5]。吸烟量由平均每周50支减少到38支,说明医疗机构内控烟政策干预和健康教育执行到位,干预效果显著。干预前后,吸烟者有意向戒烟的比例均超过70%,但变化不明显,提示吸烟人群中存在部分思想顽固者,戒烟意识淡薄,应视作后期控烟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 医务人员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提高。根据干预前基线调查结果,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后調查显示医务人员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普遍改善。其中,医务人员对吸烟或二手烟引起肺癌的认知最普遍,而对吸烟导致阳痿的认识最不到位,干预后仍低于90%。说明对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要同时兼顾广度和深度,烟草危害是“强迫”戒烟的动力,只有深刻认识烟草的危害才能增强戒烟的决心和自觉性,提高戒烟率[6]。
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技能,可以推进整个城市的戒烟工作。国外研究表明,在医生的日常临床实践中加入简短的戒烟干预就可使3.0—13.0%的病人戒烟,如果再加上处方干预和随访等其它措施,可使戒烟率提高到20—36%[7]。青岛市30家医疗机构在经过一系列控烟能力包括戒烟诊疗的培训后,把控烟、戒烟纳入到日常诊疗的医疗人员明显增多,掌握各种戒烟方法和技能的医务人员比例显著增加,说明对医务人员控烟技能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验推广到其它医疗机构必将带动全市的控烟工作,保护更多人免受烟草烟雾的污染。此外,本研究显示,在提供的各种戒烟帮助中,自助资料和咨询仍为主要手段,针灸等传统疗法和戒烟药物的使用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培训临床医务人员的中西医戒烟技能和方法,提高戒烟效果。
参考文献:
[1] Omar Shafey, Suzanne Dolwick. The tobacco control country profiles [M]. Atlant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2003.116-119.
[2] 姜垣,李新华,吴曦等. 中国医生吸烟与戒烟行为[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17(3):224-227.
[3] 郭艳梅,张福全,燕海英等. 北京市房山区医务人员吸烟状况及控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3):289.
[4] 陈敏霞,王红妹,徐越等. 浙江省卫生机构控烟实施及烟草暴露的现况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3,25(4):11-13.
[5] 李慧,李跃进,刘懿卿等. 辽宁省3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控烟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56-758.
[6] 邹隽蓉,梁玉峰. 医务人员吸烟原因及控烟对策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2013,29(4):380-381.
[7] Richmond RL, Austin A, Webster IA. Three year evaluation of a program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to help patients stop smoking[J]. BMJ,1986,(292):80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