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30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控烟干预效果评价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评价控烟干预对医务人员吸烟行为和控烟实践的影响。方法:以青岛市30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经过1年的政策、培训、健康教育等控烟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1年的干预,医务人员总体吸烟率下降;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提高;临床控烟实践增多。结论:针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干预效果显著,但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知识的健康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戒烟技能培训。
  【关键词】医务人员; 控烟;干预;评价
  吸烟被WHO称之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瘟疫”。医务人员作为健康的倡导者、维护者和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对控烟及预防与烟草有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吸烟心理、对吸烟的态度及认识有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其他人群的吸烟行为,对控烟工作有重要的影响。为此,配合“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2012年对青岛市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了控烟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岛市参与“无烟城市-盖茨中国控烟项目”,选取了6区、市的30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项目医院,开展控烟干预活动。于2011年干预前,2013年干预后抽取部分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
  1.2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考虑性别、年龄、临床非临床等分层因素,计算样本量1392人;加上10%失访率,增加重点临床人群如心内科、呼吸科和病房医护人员样本量,最终确定调查样本量为1900人。每家医疗机构各科室抽取40%,心内科、呼吸科等重点临床科室抽取60%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3 调查内容及质量控制 采用无烟城市项目合作单位—美国Emory大学统一提供的问卷,调查内容为一般情况、吸烟和戒烟情况、对吸烟和二手烟的认识、医务人员控烟实践4部分组成。吸烟者定义为每天至少吸1支烟,并且连续或累计1个月以上者。临床人员指医院内医生、护士、药剂师等,非临床人员指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保安员等。所有调查问卷由项目组和医院一起组织医务人员集中、统一填写,并当场回收。调查结果由专门人员审核后录入数据库。
  1.4 采取的干预方法 对项目医院开展了1年多干预活动,干预内容为完善控烟规章制度,签署目标责任书;开展控烟能力培训,发放《青岛市医务人员控烟手册》等资料;将控烟纳入诊疗,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举办医生戒烟大赛和控烟征文比赛;并对项目医院定期督導、暗访。
  1.5 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干预前调查1959人,干预后调查1931人。表1显示,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基本一致(均有P>0.05)。
  2.2 吸烟和戒烟情况 干预前医务人员吸烟率为9.80%,干预后吸烟率将为5.39%,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192名正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周吸烟量为50支,最多320支,最少3支;干预后104名正在吸烟者中,平均每周吸烟量为38支,最多300支,最少3支。干预前后,吸烟者有意向戒烟的比例分别为72.40%和81.73%,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烟草危害的认知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对吸烟和二手烟的危害认知发生改变。除吸烟致肺癌外,吸烟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肺气肿、牙齿发黄、阳痿、过早衰老的知晓率和二手烟会引起心脏病、儿童肺部疾患、成人肺癌的知晓率在干预后均明显提高,经χ2检验,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1 临床医务人员问诊吸烟情况 为了促进临床医护人员将控烟纳入诊疗过程中,本项目重点干预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控烟能力。干预前后临床医务人员询问各类就诊者吸烟状况明显增多,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 给患者提供戒烟服务情况
  2.4.2.1 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 干预前90.65%的临床医务人员感觉有所准备,9.35%认为完全没有准备;干预后,感觉有所准备的上升至93.43%,而完全没有准备的下降至6.57%。
  2.4.2.2 劝患者戒烟 过去三个月临床医务人员劝患者戒烟情况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回答“劝全部患者”、“非全部患者”和“没有劝或很少劝患者”的分别占19.02%、50.28%和30.70%,而干预后则分别为39.33%、42.66%和18.00%。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2.3 对病人提供戒烟帮助 临床人员为患者戒烟提供多种方法,如中医、穴位按摩、针灸等传统疗法,戒烟小册子等自助资料,咨询,尼古丁口香糖、戒烟药等药物方法。各种方法的使用比例在干预后均显著提高,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3 讨论
  发达国家控烟的经验表明,医务人员在全社会控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医生吸烟率下降之后,才出现全民吸烟率的下降[1]。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行和推进,医务人员的吸烟行为是否改变成为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2009年卫生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借助盖茨控烟项目,2012年青岛市选择30家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控烟干预活动,评估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控烟能力明显提高。
  医务人员吸烟率下降。干预前30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总体吸烟率为9.80%,干预后医务人员吸烟率降为5.39%,远低于2008年全国96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吸烟率为20.4%)[2],也低于国内其它城市的调查结果[3-5]。吸烟量由平均每周50支减少到38支,说明医疗机构内控烟政策干预和健康教育执行到位,干预效果显著。干预前后,吸烟者有意向戒烟的比例均超过70%,但变化不明显,提示吸烟人群中存在部分思想顽固者,戒烟意识淡薄,应视作后期控烟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   医务人员对烟草危害的认知程度提高。根据干预前基线调查结果,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干预后調查显示医务人员对吸烟和二手烟危害的认知普遍改善。其中,医务人员对吸烟或二手烟引起肺癌的认知最普遍,而对吸烟导致阳痿的认识最不到位,干预后仍低于90%。说明对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要同时兼顾广度和深度,烟草危害是“强迫”戒烟的动力,只有深刻认识烟草的危害才能增强戒烟的决心和自觉性,提高戒烟率[6]。
  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技能,可以推进整个城市的戒烟工作。国外研究表明,在医生的日常临床实践中加入简短的戒烟干预就可使3.0—13.0%的病人戒烟,如果再加上处方干预和随访等其它措施,可使戒烟率提高到20—36%[7]。青岛市30家医疗机构在经过一系列控烟能力包括戒烟诊疗的培训后,把控烟、戒烟纳入到日常诊疗的医疗人员明显增多,掌握各种戒烟方法和技能的医务人员比例显著增加,说明对医务人员控烟技能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验推广到其它医疗机构必将带动全市的控烟工作,保护更多人免受烟草烟雾的污染。此外,本研究显示,在提供的各种戒烟帮助中,自助资料和咨询仍为主要手段,针灸等传统疗法和戒烟药物的使用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培训临床医务人员的中西医戒烟技能和方法,提高戒烟效果。
  参考文献:
  [1] Omar Shafey, Suzanne Dolwick. The tobacco control country profiles [M]. Atlanta: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2003.116-119.
  [2] 姜垣,李新华,吴曦等. 中国医生吸烟与戒烟行为[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17(3):224-227.
  [3] 郭艳梅,张福全,燕海英等. 北京市房山区医务人员吸烟状况及控烟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3):289.
  [4] 陈敏霞,王红妹,徐越等. 浙江省卫生机构控烟实施及烟草暴露的现况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2013,25(4):11-13.
  [5] 李慧,李跃进,刘懿卿等. 辽宁省3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控烟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9):756-758.
  [6] 邹隽蓉,梁玉峰. 医务人员吸烟原因及控烟对策探讨[J]. 中国健康教育,2013,29(4):380-381.
  [7] Richmond RL, Austin A, Webster IA. Three year evaluation of a program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to help patients stop smoking[J]. BMJ,1986,(292):803-806
其他文献
【摘 要】护患沟通是伴随在患者住院整个阶段,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护患冲突,更有助于护理人员对其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服务,促进服务对象早日康复。  【关键词】护患沟通;沟通技巧;护患关系  护患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护士掌握合理的沟通技巧,可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从而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服务,维持并促进其健康。  1
期刊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永久性避孕方式,已成为计划生育的重要手术之一。手术的目的是结扎和切断输卵管的一小段,阻断精子与卵子相遇已达到绝育。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切开系膜输卵管部分切除结扎法(包括近端及两端包埋法),输卵管双折结扎切除法,输卵管压挫结扎法及输卵管伞部切除法。手术途径有经腹部,阴道前、后穹窿及腹股沟部。  输卵管结扎术发展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具有长期,安全,出血少,近期并发症少,再通率低,
期刊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导致出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是产科的一少有而凶险的并发症,产妇死亡率可高达70%--80%。也可发生在早孕大月份钳刮时,但病情缓和,极少造成产妇死亡[1]。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率是提高产科质量、保证产妇安全的重要措施。  2011年2月4日,本院首遇1例足月妊娠分娩前发生的爆发型羊水栓塞的孕妇,由于病人
期刊
20世纪初,法国两位细菌学家——卡默德和介兰,用13年时间终于成功培育了第230代被驯服的结核杆菌,作为人工疫苗,又称“卡介苗”用于预防结核病。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适龄儿童接种卡介苗以来,在预防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结核等病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接种卡介苗时由于婴幼儿突然剧烈抖动导致误入婴儿或接种医生皮下时有发生,本人共处理10例卡介苗接种事故,现将相关数据浅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期刊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口老年化、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患病人数正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近20年来,我国>18岁糖尿病患病率从不足1%增加到2.6%。专家预计,到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超过60万。  糖尿病病程长、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病因和防治又与患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故适合在
期刊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症曾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老化过程,现在认为是可以防治的。通过多种形式,系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有关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能够预防或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体检中心作为“治未病”的前沿,在这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近一年来,我们对前来体检的健康人群当中发现的骨量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 2010 年7 月 ~ 2013 年 7月我院院收治的4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病案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类型的分布规律以及骨折类型与损伤神经的关系以及外科治疗结果。结果:伸直桡偏型骨折常合并正中神经损伤,伸直尺偏型骨折多合并桡神经损伤,屈曲型骨折以合并尺神经损伤为主。卡方检验 ( x2= 1
期刊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护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1],置管成功后临床上多采用高潮气通透率贴膜固定导管 [2],再将贴膜配套的脱敏胶布注明置入日期和置入长度、更换日期等信息,平贴于透明敷贴外的剩余导管处,起到进一步固定导管作用。但常因颈部活动或外力牵拉,导致脱敏胶布粘力下降,与导管接触侧贴膜卷边、剥离现象,而保持贴膜的密闭性是预防感染的关键[3]。我科采用高举平台胶布固定法[4]代替脱敏胶布平贴固定,有效预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转变,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主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提高慢性病人群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使之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主的慢性
期刊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它作为输液针头的替代产品已逐渐成为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特别是急诊科急危重病人抢救中静脉输液的重要工具,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前采集血标本起到很好效果,受到广大患者和同仁的赞同。  1 操作方法:临床上采用上海锦泽夏本医疗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Y型静脉留置针(PY1.3X32MM)18G型号,在给病人输液时取掉输液器上的一次性头皮针,连接Y型静脉留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