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家教对比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发展性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的全球化,试图在中西方家教对比中求同存异,给全球化儿童教育一些启示。
  【关键词】 文化;家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5-02
  
  1 引言
  文化是一种模具,它会按照自己的样子去塑造一个民族。而这样的文化使得每个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了这个精神环境的熏陶,很自然地遵循了它的潜规则,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去行为,去社交。正是这种文化模具,塑造了社会中的个体人的性格。而在这个大的文化环境中,家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的传承正是在家庭的代代繁衍中完成的。家教在此过程中对儿童性格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主要取决于占支配地位的宗教观和文化,但是家庭是世界观、价值观和性格形成的地方。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到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有怎样的价值观,他们就会以怎样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子女。这种方式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父母就给了他们渗透贯穿了这们的文化价值观,并且这些已经内化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之, 家庭告诉我们和他人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群体的一部分。
  根据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人们通常将其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有人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内省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重情的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中国文化是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是重科学精神;中国文化重伦理精神,西方文化重宗教精神;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中国文化重知觉体悟,西方文化重逻辑分析等等。正因如此,家庭教育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中国家庭着力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和群,听话,顺丛等性格。中国父母教育孩子时,会说“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等之类的话。这些话意在让孩子不要冒然行动,免走弯路,以防吃亏。最好能在别人的教导和指引下以最快的速度学到应有的技能和方法!整个社会以低调,谦虚作为个人的优秀品质。父母给孩子们所提供的精神榜样都是团结一致战胜敌人,牺牲个人,助人为乐的模范人物形象,例如葫芦娃,雷锋等。然而在西方,家庭教育就完全不同了,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在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无论家长,老师还是亲人,都没有特权去支配他的行为。他们教育儿童的话语往往是:你是最勇敢的!你是最棒的!这些话往往意在让儿童为自己做出选择,而不是依赖于前人或者别人。他们更希望将孩子教育成《小鬼当家》系列中的小主人公们一样,能够勇敢,独立,不受大人的约束,利用他们无穷的个人力量创造奇迹。
  2 文化根源
  家庭是镶嵌在社会的一份子,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如果我们要想知道家庭教育的根源所在,就去看看它背后的文化深层结构。
  荷兰学者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在对比四十多种文化与工作有关的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分离出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作为区别文化的基本维度之一。如果说个人主义是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核心(胡文仲,朱永涛,2002),那么集体主义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灵魂。
  集体主义,无可非议是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和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成功和集体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界定。美国《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第3版对individualism的定义如下:①特性,个性。②独特性。③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即在经济领域里,个人不受政府的限制,不受社会世俗或其他势力约束的原则。④指国家为个人存在,而不是相反。⑤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理所当然的目标:自我主义。6.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不与社会盛行的习俗保持一致。由这个定义看来,我们可以看到,个人主义有着丰富含义,并不是简单的“自私主义”或者“自我主义”。
  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视角来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体现。①对宇宙自然的认识。中国人眼中的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和谐一致的。所以自古就有“天时地利人和”说法,他们将自然的天地与人的因素放在一起,注重的是所有因素的合成作用。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内在的集体主义,或者说更广泛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世界观则是唯物主义的,无生命的。他们认为自然是为人服务的。人是这个世界的主载。人一定能够征服自然。“自助者天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就能够充分反映西方人眼中的人与自然的地位和关系。②对历史未来的看法。中国人尊重古人,遵循历史,认为这些给现在的人提供了某种借鉴,今人是和前人在一起的,不能孤立地只看到现在。西方人呢,更能看到未来,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创造奇迹,能做出与别人,也与前人不同的成就。所以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他们热衷探险。③对人的认识。中国人喜欢把一切外围的条件看得比自己更重要,这当然不能不包括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中国人都喜欢让着别人,这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礼仪,一种礼貌,是一种能交到更多朋友,赢得别人好评的方式。而这种在中国眼中被视为优秀品质的东西,经常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在西方人那里,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别人的看法始终是别人的。
  3 正确的态度
  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通常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是我们的不应该带有任何偏狭。在详尽对比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文化的如下显著特征:
  3.1 文化并无优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塑造适合于该环境的人。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中国文化造就了团结谦让的人,而西方文化培养了独立创新的人。
  3.2 文化具有差异性。从人类一开始,不同的人就存在于不同的群体里,形成适合自己群体的生活习惯。世界之大,从一开始有多少这样的群体,就有多少种文化,而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这些群体或者说文化没有机会沟通交流,所以这些差异的存在是不仅是合理的,更是应该的。
  3.3 文化具有相似性。文化从本质与内容上来说都有其相似性。“文化说到底是一种群体本质和类现象”。例如,每种文化都是以爱为主题。谦逊的东方文化,热情的西方文化,无不从以各种各样的形式, 教给下一代爱是整个世界的灵魂。和平是全球人所向往的。勇敢,坚强是来自世界任何角落的人共同都在培养的人格品质。
  3.4 文化是发展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既是该民族特有的,又是人类所共有的。各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移植,融合,从而形成全球主义文化观。(杜争鸣,2008)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同皮肤的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校园中的外教再也惹不来一群人的围观。我们发现,外国人也穿上了唐装,中国人一起吃饭也AA啦。这不仅是一种融合,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
  4 结语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地球村概念的凸现,国际交流的便捷,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怀着不同价值观的的人试图在精神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一套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和共存的体系。已经生活和即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熔炉中的孩子们可能还意识不到,但家长应该也必须以一种具有预见性的眼光看待并处理家庭教育,培养适应未来全球文化环境的人。在有着相似性也具有差异的中西方文化面前,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培养孩子们健全的跨文化性格去适应地球村的“村生活”。
  然而,在文化融合的冲击下,我们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完全摒弃东方文化,又扭曲西方个人主义,直接以自私主义来代替个人主义。这样的倾向性已经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我们不能允许这种倾向蔓延流传下去。正如文章的前面所述,一个人的整个文化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所以未来的环境更是东西合璧,如果我们能在儿童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给予适当的并适应全球化环境的教育,必然能让下一代在地球村里生活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 A. & R. E. Porter, Lisa A.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2] Samovar, L.A. Richard E. Por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3] 杜争鸣. 翻译文化与策略.北京
  [4] 胡文仲,朱永涛. 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
  [5] 雷江梅. 杨万庆.中西价值观冲突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J]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写作教学合作互动的一些做法,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组共同互动、展示、评价和修改,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基本技能与药理,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写作教学;分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58-02    1 写作一直是中学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展与延伸的重要方面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3-01    现代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整合各学科教学,将学科知识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关联的系统,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互相联系的大整体。新课程标准下整合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力求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封闭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1-01    在我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二十年中,对艺术教育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了很多感想。前几年教育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时,原以为艺术教育可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了,可是事实上应试教育却更加严重。孩子从小穿衣、洗脸家长都包了,有80%的孩子不叠被子,不洗袜子衣服。小孩子不接触外界,缺少人际交往,更别说是亲
期刊
【摘要】 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教师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切入点,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关键词】 生活;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1-02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
期刊
【摘要】 笔者市各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突出了“读”这一环节的重要性,都在清晨开设了早读课。其目的在于利用清晨良好的自然条件,让学生在头脑清醒,记忆力好,精力旺盛的条件下,有效地利用“读”的方式来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了“早读不读”或是“老师来了就读”的“光控灯”现象。笔者将就此问题,浅谈一下如何激活初中英语早读。探讨了英语早读课的实效性,围绕早读内容、早读形式和早读的评价方法等
期刊
【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动感情地读。然而现实中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注重读的感情,缺乏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形式上的评读,缺乏教师的亲身示范;注重对朗读技巧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却不够。本文从以声作则法、添词加句法、无中生有法、小题大作法
期刊
【摘要】 每逢教师布置作文,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其原因在于:为“应试”而作的目标驱动中,学生的作文反映的是“伪圣化”、“超现实”的东西,表达的是他人的情感,学生无需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分析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所以,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积累,文章才会自然而然地从肺腑中流露出来。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素材;
期刊
【摘要】 教师在体育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会产生多种动作错误,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教师因多渠道、多形式预防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关键词】 体育教学;错误动作;预防;纠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8-02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掌握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
期刊
【摘要】 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创作欲望。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的实现,途径有创新教法;激活课堂;落实理念。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美术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6-01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