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的过程。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二、技趣一体,体验情感。三、示范导学,深化情感。四、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关键词】 情感;情境;技趣;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2-02
学年前儿童的情感具有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其内心的体验与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他们能随愉快的音乐翩翩起舞,也能随伤心的旋律而泪眼盈盈,这一切都是他们情不自禁的。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只满足于儿童会唱,很少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实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来谈谈在此方面的一些做法。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情感。
1.1 借助形象,创设情境,达到“以形悦目”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要抓住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比如根据音乐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孕育幼儿情感度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歌曲《买菜》、《猴子学样》、《两只老虎》、和欣赏《龟兔赛跑》等乐曲时,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从而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
1.2 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情感的就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幼儿激情的添加剂,他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幼儿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情感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识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记得在教大班歌曲《老师再见了》这首歌时,我先和孩子们回顾了三年来相处的点点滴滴。在缓慢,略带忧伤的伴奏声中,我朗诵起歌词:“老师,老师,你真好。精心培育好苗苗。教我画画做游戏,教我唱歌和舞蹈。老师,老师你真好,精心培育好苗苗。苗苗活泼又健壮,聪明勇敢有礼貌。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等我戴上红领巾,再来向您问个好。老师,老师,再见了”。之后便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孩子们听得是那么的入神。我看到几个小朋友的眼圈是红红的,声音是哽咽的。毕业典礼上,当孩子们边晃动手中的毕业证书边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在场的家长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本以为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居然以这样丰富的情感打动了我。我惊诧于这样的音乐情感的表达。相信这净化灵魂的美妙歌声也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幼儿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出的声音高?接着让一个幼儿敲击钢琴上的某一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琴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幼儿做出体态上的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幼儿根据音乐时高时弱、时高时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上的反应。
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巩固。
因此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进行机械训练。如在学习节奏乐《我们的大中国》时,我先引导幼儿用拍手、跺脚的形式合着音乐节拍为欢快的乐曲伴奏,再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整齐地为乐曲伴奏,这样既调动了肢体在韵律中活动,又使大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良好的活跃。
3 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幼儿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幼儿以美感和启发。
如在欣赏《音乐之声》时,教师可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孩子们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继而老师形象生动的演唱主旋律,孩子们内心一定会积淀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因而唱歌的时候他们非常投入。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幼儿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的“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 的目的。
4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哦、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表演、哼唱、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让幼儿进入角色意境中,引导幼儿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声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音乐创造是培养、发展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幼儿猜对情趣,唤起音乐情感,启发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音乐创造的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幼儿“参与的”氛围,深化“进入”的心理诱导,尊重幼儿对音乐的创造想象。
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首乐曲时,我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继而告诉孩子们还有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那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叙述。先让幼儿了解、聆听并记忆、辨别表现各种小动物的乐器音色。随后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展开,以体态律动来表现乐曲的情节。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有的幼儿当乌龟,有的学小兔子,有的做小猴,有的扮演大象,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幼儿完全陶醉在龟兔赛跑时那种热闹而欢快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幼儿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愉悦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幼儿精神得到了充实,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幼儿喜爱音乐,才能使幼儿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关键词】 情感;情境;技趣;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2-02
学年前儿童的情感具有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其内心的体验与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他们能随愉快的音乐翩翩起舞,也能随伤心的旋律而泪眼盈盈,这一切都是他们情不自禁的。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只满足于儿童会唱,很少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实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来谈谈在此方面的一些做法。
1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情感。
1.1 借助形象,创设情境,达到“以形悦目”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要抓住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比如根据音乐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孕育幼儿情感度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歌曲《买菜》、《猴子学样》、《两只老虎》、和欣赏《龟兔赛跑》等乐曲时,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从而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
1.2 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情感的就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幼儿激情的添加剂,他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幼儿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情感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识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记得在教大班歌曲《老师再见了》这首歌时,我先和孩子们回顾了三年来相处的点点滴滴。在缓慢,略带忧伤的伴奏声中,我朗诵起歌词:“老师,老师,你真好。精心培育好苗苗。教我画画做游戏,教我唱歌和舞蹈。老师,老师你真好,精心培育好苗苗。苗苗活泼又健壮,聪明勇敢有礼貌。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等我戴上红领巾,再来向您问个好。老师,老师,再见了”。之后便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孩子们听得是那么的入神。我看到几个小朋友的眼圈是红红的,声音是哽咽的。毕业典礼上,当孩子们边晃动手中的毕业证书边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在场的家长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本以为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居然以这样丰富的情感打动了我。我惊诧于这样的音乐情感的表达。相信这净化灵魂的美妙歌声也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幼儿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出的声音高?接着让一个幼儿敲击钢琴上的某一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琴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幼儿做出体态上的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幼儿根据音乐时高时弱、时高时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上的反应。
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巩固。
因此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进行机械训练。如在学习节奏乐《我们的大中国》时,我先引导幼儿用拍手、跺脚的形式合着音乐节拍为欢快的乐曲伴奏,再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整齐地为乐曲伴奏,这样既调动了肢体在韵律中活动,又使大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良好的活跃。
3 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幼儿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幼儿以美感和启发。
如在欣赏《音乐之声》时,教师可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孩子们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继而老师形象生动的演唱主旋律,孩子们内心一定会积淀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因而唱歌的时候他们非常投入。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幼儿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的“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 的目的。
4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哦、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表演、哼唱、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让幼儿进入角色意境中,引导幼儿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声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音乐创造是培养、发展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幼儿猜对情趣,唤起音乐情感,启发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音乐创造的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幼儿“参与的”氛围,深化“进入”的心理诱导,尊重幼儿对音乐的创造想象。
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首乐曲时,我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继而告诉孩子们还有一种讲述故事的方式,那就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叙述。先让幼儿了解、聆听并记忆、辨别表现各种小动物的乐器音色。随后带领幼儿随着音乐的展开,以体态律动来表现乐曲的情节。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自由地选择扮演角色,用优美的舞姿表现乐曲的情感,于是有的幼儿当乌龟,有的学小兔子,有的做小猴,有的扮演大象,各种小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幼儿完全陶醉在龟兔赛跑时那种热闹而欢快的场景中。伴随着活跃的想象、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幼儿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愉悦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幼儿精神得到了充实,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
实践证明: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幼儿喜爱音乐,才能使幼儿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