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的翻译方法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che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46-02
  
  翻译题很重要!学习翻译的过程也是个充实自己的过程。只要你还需要英语,就离不开翻译,所以大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翻译题里考查三方面内容:
  ①专有名词(如operational research expert)、习惯用法(如depend on)及多义词的翻译(如school、set的多义)
  ②一般性翻译技巧:包括词义选择,词序调整,词性转换和增词法等等
  ③具体句型(定从、状从、主从、宾从、表从、同位从、强调结构、并列、比较、倒装、插入、被动、否定等)
  可看出,应对翻译题的主要武器是翻译技巧,下面正式进入正题(常用方法、被动语态译法、形容词译法、举例详解)
  1 常用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应该用得更加熟练。
  1.1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1.2 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1.3 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
  1.4 拆句法和合并法:这是两种相对应的翻译方法。拆句法是把一个长而复杂的句子拆译成若干个较短、较简单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译汉;合并法是把若干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一般用于汉译英。汉语强调意合,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英语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所以汉译英时要根据需要注意利用连词、分词、介词、不定式、定语从句、独立结构等把汉语短句连成长句;而英译汉时又常常要在原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主谓连接处、并列或转折连接处、后续成分与主体的连接处,以及意群结束处将长句切断,译成汉语分句。这样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语语序,顺译全句,顺应现代汉语长短句相替、单复句相间的句法修辞原则。
  1.5 正译法和反译法:这两种方法通常用于汉译英,偶尔也用于英译汉。所谓正译,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同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所谓反译则是指把句子按照与汉语相反的语序或表达方式译成英语。正译与反译常常具有同义的效果,但反译往往更符合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比较地道。
  2 被动语态译法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尤其是在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几乎随处可见,凡是在不必、不愿说出或不知道主动者的情况下均可使用被动语态,因此,掌握被动语态的翻译方法,对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与应考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译汉文章的内容多以科普文章为主。在汉语中,也有被动语态,通常通过“把”或“被”等词体现出来,但它的使用范围远远小于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因此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都翻译成主动结构。对于英语原文的被动结构,我们一般采取下列的方法:
  2.1 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英语原文的被动结构翻译成汉语的主动结构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①英语原文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做主语。在采用此方法时,我们往往在译文中使用了“加以”, “经过”, “用……来”等词来体现原文中的被动含义。
  ②将英语原文中的主语翻译为宾语,同时增补泛指性的词语(人们,大家等)作主语。例如:
  ③将英语原文中的by, in, for等做状语的介词短语翻译成译文的主语,在此情况下,英语原文中的主语一般被翻译成宾语。例如:
  ④翻译成汉语的无主句。例如:
  ⑤翻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例如:
  例1. The decision to attack was not taken lightly.
  进攻的决定不是轻易作出的。
  例2. On the whole such an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being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总的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比较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为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注意上述翻译技巧在该句翻译中的综合运用。)
  2.2 译成汉语的被动语态。英语中的许多被动句可以翻译成汉语的被动句。常用“被”, “给”, “遭”, “挨”, “为……所”, “使”, “由…”, “受到”等表示。例如:
  例1. Early fires on the earth were certainly caused by nature, not by Man.
  地球上早期的火肯定是由大自然而不是人类引燃的。
  例2. These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colliding stars or nuclear reactions in outer space.
  这些讯号是由外层空间的星球碰撞或者核反应所造成的。
  3 形容词译法
  英语和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有很多差异之处,翻译时往往能死扣原文逐词逐句译出。下面拟谈谈形容词的翻译问题。
  3.1 一些原义并无否定意思的形容词和别的词搭配,有时可译成否定句。
  ①These goods are in short supply.
  这些货物供应不足。
  ②This equation is far from being complicated.
  这个方程一定也不复杂。
  3.2 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读起来顺口,在一些形容词前可根据上下文内容加上副词“很”、“最”等字。
  ①It was as pleasant a day as I have ever spent.
  这是我度过最愉快的一天。
  ②It is easy to compress a gas.
  气体很容易压缩。
  3.3 有时可将英语的“形容词+名词短语”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
  ①She spoke in a high voice.
  她讲话声音很尖。
  ②This engine develops a high torque.
  这台发动机产生的转矩很大。
  3.4 如果一个名词前有几个形容词修饰,英译时应根据汉语习惯决定其顺序。
  ① A large brick conference hall
  一个用砖砌的大会议厅
  ②A plastic garden chair
  一把在花园里用的塑料椅子
  3.5 英语中一些表示知觉、情感、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同连系动词构成复合谓语时,翻译时可将形容词译成动词。
  3.6 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英语里的形容词有时译成汉语副词。
  ①I am going to be good and sweet and kind to every body.
  我要对每一个人都亲切、温顺、和善。
  ②He asked me for a full account of myself and family.
  他详尽地问起我自己和我家里的情况。
  4 举例before和good具体译法
  4.1 连词before的含义是“在……以前”(previous to the time when)。在句法上,它引导状语从句。可见它的词义颇为单纯,功能比较专一。然而,由于汉英表达习惯的不同,在将before汉译时,其译法却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直译成“(在)……(以或之)前”。这时主句与before从句中的两个动作按时间先后依次发生。
  Before I enter on the subject I have something to say.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有些话要说。
  They led a miserable life before their hometown was liberated.
  他们家乡解放前生活很苦。
  ②译成“(后)……才”。副词“才”在汉语中表示某事发生得晚或慢。如果在含有before从句的复合句中,强调从句动作发生得晚或慢时,就可以应用这种译法。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句主语为名词或代词,另一种是主语与非人称it.
  The train had left before he got to the station.火车开了他才到车站。
  It seemed a long time before my turn came.似乎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轮到我。
  4.2 Good一词,在英语中该算是最熟悉、最常用的了。它的搭配能力很强,而且也常见于科技文章中。一看到good,我们便自然而然得会想到“好的”这一词义。然而,在一些场合, good的译法却是颇费踌躇的。
  ①可译为“好的”,但概念模糊:如good fish (好鱼),是指品种,大小还是新鲜程度呢?
  ②勉强可译为“好的”,但不搭配:如Good fire若译为“很好的炉火”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如译为“旺盛的炉火”。
  ③译成“好的”反而错了:如good hard work不是指“一项好的但却艰巨的工作”,而是指“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为什么这样普通的词在翻译时却难处理呢?其原因有二:
  第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
  有的词有一个义项,有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good一词,在《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中就有十八项释义,如不能全面地掌握这些义项,翻译时就会遇到困难。
  第二,不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语言的发展来看,一个词总会有一个最原始的或最基本的词义(叫做本义),而其他的词义是由这个词发展或引申而来的(叫做引申义)。引申,就是由原义产生新义。选择词义难就难在这个“新”字上。一是英语单词本身已有引申义。这就要勤查字典,从诸多词义中去挑选最合适的词义。二是词典中所有词义都不贴切,要根据汉译的需要去创造新义,而新义又必须与本义相关联。如good一词在英语中已有引申义“strong, vigorous (强健的,有力的)”。因此,His eyesight is still good.一句应译为“他的视力仍然很强。”
  4.3 有益的
  Milk is good food for children.牛奶对小孩是有益的。汉译时引申:
  ①good gradient平缓的坡度
  ②It is no good heating the material to such a temperature.把材料加热到这样的温度是不恰当的。(good引申为“恰当的”)
  4.4 能胜任的;有能力的;能干的
  汉译时引申:
  ①a good chess player高明的棋手
  ②A good human translator can do perhaps 2000 to 3000 words a day.一个熟练的翻译人员一天也许能翻译两千到三千个词。(good引申译为“熟练的”)
  4.5 彻底的;完全的
  The workers gave the machine a good checking.工人们对机器进行了彻底的检查。汉译时引申:
  ①have a good drink喝个痛快
  ②It has been thought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sun\“s energy to serve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我们早就设想过充分利用太阳能来为自己造福。(good引申译为”充分“)
  ③This set consumes so little power that a good 12 volt car battery can still start your car after you have been watching TV for 10 hours.本机耗电极少,因而具有12伏足电的汽车蓄电池在你看电视十小时后仍能用于开车。(good引申为“充足的”)
  4.6 可靠的;安全的;确实的
  a car with good brakes刹车可靠的汽车
  a good investment安全的投资汉译时引申:
  good debts确可偿还的债务
  
其他文献
【摘要】 笔者市各所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突出了“读”这一环节的重要性,都在清晨开设了早读课。其目的在于利用清晨良好的自然条件,让学生在头脑清醒,记忆力好,精力旺盛的条件下,有效地利用“读”的方式来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出现了“早读不读”或是“老师来了就读”的“光控灯”现象。笔者将就此问题,浅谈一下如何激活初中英语早读。探讨了英语早读课的实效性,围绕早读内容、早读形式和早读的评价方法等
期刊
【摘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动感情地读。然而现实中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在感情朗读指导上,我们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注重读的感情,缺乏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形式上的评读,缺乏教师的亲身示范;注重对朗读技巧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却不够。本文从以声作则法、添词加句法、无中生有法、小题大作法
期刊
【摘要】 每逢教师布置作文,大多数同学都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其原因在于:为“应试”而作的目标驱动中,学生的作文反映的是“伪圣化”、“超现实”的东西,表达的是他人的情感,学生无需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分析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所以,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注重全方位、多角度的积累,文章才会自然而然地从肺腑中流露出来。  【关键词】 中学生;作文素材;
期刊
【摘要】 教师在体育技能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会产生多种动作错误,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师教学艺术水平,教师因多渠道、多形式预防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关键词】 体育教学;错误动作;预防;纠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8-02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地学习、掌握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
期刊
【摘要】 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开阔视野,激发创作欲望。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的实现,途径有创新教法;激活课堂;落实理念。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美术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6-01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文化的相似性,差异性,发展性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的全球化,试图在中西方家教对比中求同存异,给全球化儿童教育一些启示。  【关键词】 文化;家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5-02    1 引言  文化是一种模具,它会按照自己的样子去塑造一个民族。而这样的文化使得每个生活在该文
期刊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着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转变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诸多环节,充分挖掘体育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的成就感,为中学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校体育;中学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59-02    学校体育是学
期刊
【摘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对学生的个人身体能力、个体身体差异、个体的特殊功能,更要给予充分关注,并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依据。合理科学继续坚持和不断改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将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我们周围存在着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它们以各种载体形式呈现出来,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广泛支撑。面对这么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应该合理地选择和开发。首先要做出价值判
期刊
【摘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的过程。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二、技趣一体,体验情感。三、示范导学,深化情感。四、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关键词】 情感;情境;技趣;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