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理想文本。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抽出”“封”“浸”“飞舞”等词及其相应的语句进行涵泳赏析,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够深入品味文中所用文字的精妙,体验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文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提升語文课的深度和广度。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句中“抽出”一词的意思是“长出”,换成“长出”更符合实际一些,因为小兴安岭春天树木的枝条是“长出”来的,不像侠客“抽出”宝剑一样形象生动、快速有力。但由于“抽出”较准确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的树木长得快速有力的状态,故不能换成“长出”一词。假设换成“长出”的话,后面已经有了一个“长出”,有雷同之感,使得语言呆板,缺乏变换。这是写文章最忌讳的。文学追求的是文学色彩和韵味,讲究艺术感染力。正如黄河之水是上游流来的不假,可李白却写成“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这里是不能换成“长出”的,否则就失去了文学味道。如果用心品味,你会发现,作者在这里采用夸张的手法及诗化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的树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茁壮生长,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有的教师在理解时,认为“封”不能用“遮”等词来换,理由是“封”是“封死”,不像“遮”等词还可能逸漏。笔者认为这样分析有失偏颇。单独理解“封”与“遮”谁好,可以这样,但我们在学习课文品词析句时,是不能把词从句子中分离出来单独理解的,也不可把句子的赏析离开段与篇来进行,而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就这句话而言,“封”可以用“遮”等其他词来换。因为“封”后面还有一个“AABB”式的重叠词“严严实实”,这类词经过重叠后,意思比“AB”式词“严实”更深一层。也就是说,非要把“封”的意思表达淋漓尽致,虽然“遮”等是不足以表达这个意思,可后面有个重叠词“严严实实”加以补充,强调、说明“遮”的结果。何况前面还有两个与之相关同样类似的重叠词“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只是换了与后面的“遮”会显得雷同,使语言不够鲜活。而要想用词不同,前面用了“遮”,后面两个“住”前面又分别用哪两个词呢?尽管汉语词汇丰富,恐怕到时找不到,难道再用“封”不成?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正因为“封”,才“挡”住了什么,“遮”住了什么,把“封”换到后面来,就出现了语义表达上的逻辑混乱。因而“封”是不能用其他字词替换的,它在这儿起着独特的作用。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有的教师认为“浸”用得好,好在把小兴安岭夏天早晨被乳白色的浓雾包住了整个森林的朦胧美写了出来,如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有的教师甚至还用粉笔泡在红墨水中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浸”的意思。这给人的感觉是,把“浸”当作了“泡”,没有用心辨析它们的异同。“泡”,通常是指把物体放入液体中,可以是整个儿,也可以是部分。至于液体进不进入物体,就不得而知了。“浸”指的是物体整个儿泡在液体或某种氛围、境界里,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组词可以组“沉浸”“浸润”“浸染”“浸透”等,用在句子中就是,“喜欢沉浸在幻想的境界中”“浸润着爱情的意蜜柔情”……由此可见,“浸”在句中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早晨,整个森林“沉浸”在乳白色浓雾的朦胧美和如诗如画的仙境中,展示出雾中的小兴安岭妙不可言的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中,“飞舞”一词看似平常,实则写得曼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撩拨起人们的情思与遐想。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是抓住“舞”字,说舞蹈给人以美感,这就突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当然,想透彻而深入地理解这个词,并非易事,要有一定的语感才行。如由这词可以想到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粉妆玉砌的世界;也可由此联想到美女身着漂亮的衣裙欢舞,裙摆飞舞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想起电视剧中美丽的主人公遇到心上人时,情不自禁地飞舞起来的动人场面。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东西可以“飞舞”,哪些东西难以“飞舞”。一般来讲,较笨重、没有生命的东西如石头难“飞舞”,只能是“跌落”,而较轻的、灵动的,如树叶、小鸟等易“飞舞”。这样就可以体会到“飞舞”在这里写出了落叶的轻盈而富有灵性的丰富情感。另外,教师还应启发、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描写秋天的诗文,深入而具体地感悟这个词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如《秋叶飘飘》:“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作者在文中用“飞舞”一词,诗意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林中落叶像蝴蝶和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的曼妙画面。“飘落”“飘舞”等词则不能表达出这一诗意的情境。
当然,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更要学以致用,指导学生仿写句段,读写结合,品写结合,让涵泳赏析与汲取提升荡涤学生的情感,培养其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沿河县黑水镇黑水中心完全小学】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句中“抽出”一词的意思是“长出”,换成“长出”更符合实际一些,因为小兴安岭春天树木的枝条是“长出”来的,不像侠客“抽出”宝剑一样形象生动、快速有力。但由于“抽出”较准确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的树木长得快速有力的状态,故不能换成“长出”一词。假设换成“长出”的话,后面已经有了一个“长出”,有雷同之感,使得语言呆板,缺乏变换。这是写文章最忌讳的。文学追求的是文学色彩和韵味,讲究艺术感染力。正如黄河之水是上游流来的不假,可李白却写成“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这里是不能换成“长出”的,否则就失去了文学味道。如果用心品味,你会发现,作者在这里采用夸张的手法及诗化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的树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茁壮生长,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有的教师在理解时,认为“封”不能用“遮”等词来换,理由是“封”是“封死”,不像“遮”等词还可能逸漏。笔者认为这样分析有失偏颇。单独理解“封”与“遮”谁好,可以这样,但我们在学习课文品词析句时,是不能把词从句子中分离出来单独理解的,也不可把句子的赏析离开段与篇来进行,而要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就这句话而言,“封”可以用“遮”等其他词来换。因为“封”后面还有一个“AABB”式的重叠词“严严实实”,这类词经过重叠后,意思比“AB”式词“严实”更深一层。也就是说,非要把“封”的意思表达淋漓尽致,虽然“遮”等是不足以表达这个意思,可后面有个重叠词“严严实实”加以补充,强调、说明“遮”的结果。何况前面还有两个与之相关同样类似的重叠词“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只是换了与后面的“遮”会显得雷同,使语言不够鲜活。而要想用词不同,前面用了“遮”,后面两个“住”前面又分别用哪两个词呢?尽管汉语词汇丰富,恐怕到时找不到,难道再用“封”不成?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正因为“封”,才“挡”住了什么,“遮”住了什么,把“封”换到后面来,就出现了语义表达上的逻辑混乱。因而“封”是不能用其他字词替换的,它在这儿起着独特的作用。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有的教师认为“浸”用得好,好在把小兴安岭夏天早晨被乳白色的浓雾包住了整个森林的朦胧美写了出来,如仙境一般,令人心驰神往。有的教师甚至还用粉笔泡在红墨水中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浸”的意思。这给人的感觉是,把“浸”当作了“泡”,没有用心辨析它们的异同。“泡”,通常是指把物体放入液体中,可以是整个儿,也可以是部分。至于液体进不进入物体,就不得而知了。“浸”指的是物体整个儿泡在液体或某种氛围、境界里,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组词可以组“沉浸”“浸润”“浸染”“浸透”等,用在句子中就是,“喜欢沉浸在幻想的境界中”“浸润着爱情的意蜜柔情”……由此可见,“浸”在句中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早晨,整个森林“沉浸”在乳白色浓雾的朦胧美和如诗如画的仙境中,展示出雾中的小兴安岭妙不可言的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中,“飞舞”一词看似平常,实则写得曼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撩拨起人们的情思与遐想。然而,大多数教师只是抓住“舞”字,说舞蹈给人以美感,这就突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当然,想透彻而深入地理解这个词,并非易事,要有一定的语感才行。如由这词可以想到冬天雪花漫天飞舞,粉妆玉砌的世界;也可由此联想到美女身着漂亮的衣裙欢舞,裙摆飞舞的动人情景;还可以想起电视剧中美丽的主人公遇到心上人时,情不自禁地飞舞起来的动人场面。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东西可以“飞舞”,哪些东西难以“飞舞”。一般来讲,较笨重、没有生命的东西如石头难“飞舞”,只能是“跌落”,而较轻的、灵动的,如树叶、小鸟等易“飞舞”。这样就可以体会到“飞舞”在这里写出了落叶的轻盈而富有灵性的丰富情感。另外,教师还应启发、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描写秋天的诗文,深入而具体地感悟这个词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如《秋叶飘飘》:“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作者在文中用“飞舞”一词,诗意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林中落叶像蝴蝶和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的曼妙画面。“飘落”“飘舞”等词则不能表达出这一诗意的情境。
当然,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更要学以致用,指导学生仿写句段,读写结合,品写结合,让涵泳赏析与汲取提升荡涤学生的情感,培养其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沿河县黑水镇黑水中心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