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孩子们学习差距的根源在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绩差,学习吃力,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主动回答;学习基础;根源;思考习惯;错别字;思考
笔者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所教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2016年刚接手新七年级7班的语文课时,笔者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孩子们教好。但在接下來的教学中,笔者却感到异常吃力: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时很少有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平时也没有几个孩子主动问老师问题;上课时孩子们东倒西歪……即使如此,期中测试的结果仍令我大吃一惊:班级语文平均成绩仅五十五分!
这个结果令我十分困惑:自己付出的汗水并不少,孩子们也蛮聪明,但成绩怎么就上不去呢?这时,我耳朵里满是其他教师的抱怨:农村孩子的基础就是差!
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是乡镇教师的共识,然而农村学生基础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令我寝食难安,直到最近,一个偶然的发现令我茅塞顿开……
有一节课我让同学们设计几条花圃保护语,大多数学生设计的标语都很生硬:禁止进园踩踏;请绕道而行;注意保护花草,等等。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几条标语:脚下留情,小草青青;脚步绕一绕,小草开心笑;花草在生长,踏入想一想;手上留情繁花似锦,脚下留意绿草如茵;树木拥有绿色,大地才有脉搏……没想到第二天的月考中竟然考到了这个题目,我窃喜不已。然而阅卷时我却大失所望:全班五十个孩子中只有十个填写了前天讲过的标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刚刚讲过却仍有这么多孩子填不上呢?事后调查得知,未填写的学生中,有三十五个学生依稀记得老师昨天刚讲过这个题,但没有回想起讲过的句子;另有五个学生对这个问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为什么仅有十个学生清楚地记得所讲的内容呢?为什么明明是刚讲过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却记不清呢?我隐约觉得,这里面可能隐藏着农村学生基础普遍差的原因。于是我把那十个能完整复述所讲标语的同学找来,一一进行了详细询问。问后得知,这几个同学在课堂或课后对我讲的那几个短句进行了思考:句子都押了韵;有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像花草会笑、有思想……犹如醍醐灌顶,困扰我多时的问题忽然迎刃而解:这几位同学之所以记得牢,是因为他们平时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能够及时进行反思,从而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记忆;而那些回想不起所讲内容的同学则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水过地皮湿,没有对新知识形成深刻印象;那几个对所讲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的同学则是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孩子们学习差距的根源原来就在学习习惯上!
这一秘密的发现令我欣喜不已。趁热打铁,接下来我对班内孩子们的各项生活及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令我感到非常沉重:在视力方面,全班(共五十个孩子)已有二十六个孩子知道自己已经近视,且有九个已经佩戴了眼镜,近视镜的最大度数为260度。刚刚上了两周课,全班就有多达四十四个孩子被我纠正过坐姿;在晨练方面,全班在早晨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数为零,不经常锻炼(一周锻炼两三次的)的学生有十二个,偶尔锻炼的(每周锻炼一次的)有二十個,从来不锻炼的有十八个;在写日记方面,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只有六个,偶尔写日记的有七个,从来不写日记的有三十七个;在练字方面,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的学生仅有一个……
在这次月考与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同学们写出了很多错别字:“观沧海”写成了“观苍海”;“秋风萧瑟”写成了“秋风潇瑟”;“我寄愁心与明月”写成了“我寄愁心于明月”;“枯藤老树昏鸦”写成了“枯滕老树昏鸦”……面对这么多的错别字,我没有惊讶,因为我已经明白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只是被动地去记,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字、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这样说、此处有什么特殊含义等问题他们压根不会去思考、不会去探求。这就出现了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看似明白掌握,实则不了解、记忆不深刻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眼高手低”的现象:一看就会,一写就错。
学会质疑(思考)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学习习惯啊!对于一项知识,如果质疑越多,那领悟就越深刻,记忆就越长久!现在这些刚步入七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那么接下来三年的初中生活该怎么办啊?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多么枯燥乏味啊!
经进一步了解得知,由于父母忙于打工挣钱,这些孩子早早地就被送入了幼儿园,而各村幼儿园的教师也不是专业教师。孩子们一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识字、写字等教育,一些不良姿势、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到小学时这些不良姿势、行为早已习惯成自然!现在孩子已经上七年级了,我却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来纠正不良坐姿!有时候我是多么渴望眼前的孩子们只是幼儿园的小班生啊!要想在一块已经被杂草占据的田地中播种,就不得不先除去杂草,这将多么困难,而那些杂草留下的种子又会不时萌发!我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们的学习差距是由于其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学生学习差距的根源就在学习习惯上!
问题虽然弄明白了,但是积习难改。已经知道了学习差距的根源所在,但接下来如何纠正孩子们已经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将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莒县寨里河镇中心初级中学】
关键词:主动回答;学习基础;根源;思考习惯;错别字;思考
笔者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所教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2016年刚接手新七年级7班的语文课时,笔者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孩子们教好。但在接下來的教学中,笔者却感到异常吃力: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时很少有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平时也没有几个孩子主动问老师问题;上课时孩子们东倒西歪……即使如此,期中测试的结果仍令我大吃一惊:班级语文平均成绩仅五十五分!
这个结果令我十分困惑:自己付出的汗水并不少,孩子们也蛮聪明,但成绩怎么就上不去呢?这时,我耳朵里满是其他教师的抱怨:农村孩子的基础就是差!
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是乡镇教师的共识,然而农村学生基础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令我寝食难安,直到最近,一个偶然的发现令我茅塞顿开……
有一节课我让同学们设计几条花圃保护语,大多数学生设计的标语都很生硬:禁止进园踩踏;请绕道而行;注意保护花草,等等。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几条标语:脚下留情,小草青青;脚步绕一绕,小草开心笑;花草在生长,踏入想一想;手上留情繁花似锦,脚下留意绿草如茵;树木拥有绿色,大地才有脉搏……没想到第二天的月考中竟然考到了这个题目,我窃喜不已。然而阅卷时我却大失所望:全班五十个孩子中只有十个填写了前天讲过的标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刚刚讲过却仍有这么多孩子填不上呢?事后调查得知,未填写的学生中,有三十五个学生依稀记得老师昨天刚讲过这个题,但没有回想起讲过的句子;另有五个学生对这个问题一点印象也没有!
为什么仅有十个学生清楚地记得所讲的内容呢?为什么明明是刚讲过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却记不清呢?我隐约觉得,这里面可能隐藏着农村学生基础普遍差的原因。于是我把那十个能完整复述所讲标语的同学找来,一一进行了详细询问。问后得知,这几个同学在课堂或课后对我讲的那几个短句进行了思考:句子都押了韵;有的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像花草会笑、有思想……犹如醍醐灌顶,困扰我多时的问题忽然迎刃而解:这几位同学之所以记得牢,是因为他们平时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能够及时进行反思,从而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记忆;而那些回想不起所讲内容的同学则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水过地皮湿,没有对新知识形成深刻印象;那几个对所讲内容没有一点印象的同学则是没有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孩子们学习差距的根源原来就在学习习惯上!
这一秘密的发现令我欣喜不已。趁热打铁,接下来我对班内孩子们的各项生活及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令我感到非常沉重:在视力方面,全班(共五十个孩子)已有二十六个孩子知道自己已经近视,且有九个已经佩戴了眼镜,近视镜的最大度数为260度。刚刚上了两周课,全班就有多达四十四个孩子被我纠正过坐姿;在晨练方面,全班在早晨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数为零,不经常锻炼(一周锻炼两三次的)的学生有十二个,偶尔锻炼的(每周锻炼一次的)有二十個,从来不锻炼的有十八个;在写日记方面,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只有六个,偶尔写日记的有七个,从来不写日记的有三十七个;在练字方面,坚持每天练习书法的学生仅有一个……
在这次月考与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中,同学们写出了很多错别字:“观沧海”写成了“观苍海”;“秋风萧瑟”写成了“秋风潇瑟”;“我寄愁心与明月”写成了“我寄愁心于明月”;“枯藤老树昏鸦”写成了“枯滕老树昏鸦”……面对这么多的错别字,我没有惊讶,因为我已经明白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只是被动地去记,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字、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这样说、此处有什么特殊含义等问题他们压根不会去思考、不会去探求。这就出现了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看似明白掌握,实则不了解、记忆不深刻的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眼高手低”的现象:一看就会,一写就错。
学会质疑(思考)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学习习惯啊!对于一项知识,如果质疑越多,那领悟就越深刻,记忆就越长久!现在这些刚步入七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那么接下来三年的初中生活该怎么办啊?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多么枯燥乏味啊!
经进一步了解得知,由于父母忙于打工挣钱,这些孩子早早地就被送入了幼儿园,而各村幼儿园的教师也不是专业教师。孩子们一上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识字、写字等教育,一些不良姿势、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到小学时这些不良姿势、行为早已习惯成自然!现在孩子已经上七年级了,我却不得不花费大力气来纠正不良坐姿!有时候我是多么渴望眼前的孩子们只是幼儿园的小班生啊!要想在一块已经被杂草占据的田地中播种,就不得不先除去杂草,这将多么困难,而那些杂草留下的种子又会不时萌发!我清醒地认识到,孩子们的学习差距是由于其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学生学习差距的根源就在学习习惯上!
问题虽然弄明白了,但是积习难改。已经知道了学习差距的根源所在,但接下来如何纠正孩子们已经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将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
【作者单位:河南省莒县寨里河镇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