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童年 诗歌浸润(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意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儿童诗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虽然新教材中的儿童诗数量显著增多,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儿童诗素养,还需让同学们更广泛地接触儿童诗。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阅读课文链接儿童诗的教学策略,找出了阅读课文与儿童诗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儿童诗引入阅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韵散并举,在儿童诗的浸润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以儿童诗揭题
  教师应选择与课文在主题、作者等方面有联系的儿童诗,在教学前呈现,再根据儿童诗与课文的联系揭示课题,自然地过渡到课文教学。
  1.情境渲染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也是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教师要善于通過课外儿童诗为课文教学创设、渲染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因此用儿童诗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链接的儿童诗要与课文有所关联。
  在《纸船和风筝》的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展示《交换》这首短小又极富儿童情趣的诗,在“你送我一只金铃子,我送你一只小蚂蚱”的情境中,拉开“交换童年的友谊”的故事,自然地导入课文。
  2.猜谜引入
  “思考”是学生智力的生长点,也是推动其积极学习的内驱力,而“思考”往往要从“疑问”开始。用儿童诗型的谜语导入,往往能收到让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功效,同学们在猜谜过程中了解了事物的特点,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在《画风》一课的揭题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亦诗亦谜的《风》,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在学生猜出谜底后,板书“风”;再引导学生:“风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但你能画出风吗?”板书“画”;学生齐读课题“画风”,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生非常喜欢具有挑战性的猜谜游戏,读着“小树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的诗句,学生仿佛见到了微风吹拂大地的情景,为学习课文后思考“还能怎样画风”提供了思维的发散点。因为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出示的儿童诗型谜语不能太难,最好只要动动脑筋就能想出谜底,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会分散其学习课文的注意力。
  3.内容过渡
  选择主题、内容相近的儿童诗导入,在了解儿童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以儿童诗结课
  课堂总结形式多样,以儿童诗结课是极富特色的一种。在以儿童诗揭题的策略中,因为要激发儿童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文质兼美、生动有趣的儿童诗,而在结课环节,则要考虑所选诗歌是否切合课文主题,能否引起学生更广泛的思考。
  1.总结课文
  选择合适的儿童诗对课文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概括,通过儿童诗对课文进行提要钩玄,巩固课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系统的认知结构。
  在《雨点儿》一课的结课环节,笔者用课件展示了儿童诗《小雨点》,让同学们在“染红花朵,浸绿树枝……小雨点是一个好孩子”的诗句中再次感受到了雨点儿与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儿童诗中的诗句对课文描述的事物进行总结,概括出雨点儿能染红花朵,浸绿树枝的作用,巩固了学生对课文“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的理解。
  2.升华主题
  在教学课文时引入与之相关的儿童诗,以诗升华对课文思想内涵的体验。
  在教学第二册《小伙伴》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入刘倩倩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通过对诗中“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蛋糕、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歌片等实际行动的描述,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这一主题,更好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巧妙地运用了铺排的描述,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情趣,它重墨渲染,依次排列地表现了儿童所特有的情态举止。该诗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融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了小诗人对不幸者真诚的爱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3.反例对比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之后,链接课外儿童诗,从相反的角度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第三册《父亲和鸟》一课的结课环节,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父亲爱鸟,懂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诗歌《一只小野鸭》。
  (课件呈现徐鲁的儿童诗《一只小野鸭》,要求学生齐读。)
  通过体会被猎人打伤的小野鸭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害怕、无助,勾起学生对小野鸭深切的同情,由此生发出对打伤小野鸭的猎人的痛恨和谴责。再对比课文,学生更敬佩文中“爸爸”的知鸟、爱鸟,更坚定了爱护鸟类的决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在前不久的一份语文质量测试卷上出现了成语“杀青付梓”,不少同学顿感陌生不可解。也难怪,手头的辞书上根本查不到它,但是“杀青”和“付梓”这两个双音节词语都是有的,也都在不同文章中出现过。虽然“杀青付梓”本非固定成语,如今被出题人临时用在了一起,学生们岂不知它的意思就是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和。  大家都知道,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最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竹简则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期刊
小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理想文本。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中“抽出”“封”“浸”“飞舞”等词及其相应的语句进行涵泳赏析,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够深入品味文中所用文字的精妙,体验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人文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提升語文课的深度和广度。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句中“抽出”一词的意思是“长出”,换成“长出”更符合实际一些,
期刊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7年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已经开始,为维护自主招生公平公正,教育部近日下发文件,进一步严格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行为。  文件提出“五严格”工作要求。一是嚴格报名条件。要求考生提交的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由考生本人原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二是严格材料审查。要求试点高校组织校内外专家严格审核考生提交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
期刊
语文承载着中华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也描绘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它是诗词歌赋,也是日常交谈。在高中阶段,语文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人教版教科书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本共五册,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作为课堂教学主要载体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篇目多为名家名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蕴含极高审美价值,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期刊
(三)三课型——渐序快速作文训练教学的三种实用课型  渐序快速作文教学的愿景必须通过课堂来实现,近年来,我们致力于课堂改革,构建教学模型,优化课堂形式,向单位时间要质量。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创建了渐序快速作文教学的系列课型。  1.技巧指导课课型  这是从写作知识和技巧方面进行专题指导的课型,教学时间为一课时。其教学步骤主要有:  (1)范例导引。教师事先根据训练主题从不同角度精选3~5篇范文印发
期刊
三、阅读背诵,让学生成竹在胸  1.博览群书,开阔眼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如果能多读好书,博采众长,积淀底蕴,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深意、有文采。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读文学著作、科普文章、儿童文学作品、诗文报刊等,从中体悟人物形象,探究表达技巧,锤炼思想意境,为写作沉淀思想,增长智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勤抄多写,从而提高自
期刊
所谓悬念,就是把文学作品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个提示或暗示,但又不马上解答,而是故意在读者心中留下疑团,使读者产生“非看下去不可”的心理,从而增添文章的吸引力和艺术效果。  小说的吸引力与小说的悬念密切相关。悬念可以增强读者的期待心理,增强读者的审美愉悦。悬念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悬念设置的方法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法,研究悬念设置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古典小说《水浒
期刊
最近,学校举行同课异构活动,笔者听的是五年级张老师上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张老师不愧是教学精英,课上精彩纷呈。当讲到父亲的了不起时,她提出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父亲在救孩子时,用了哪个动词?”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挖!”“还可以用那些动词?”一位同学说:“可以用搬、扛。”另一位同学说:“可以用举、撬。”……一时间,同学们想到了许多动词。这时,张老师又问:“那为什么作者单单选用了‘挖
期刊
七、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用“导读”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导入:  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眼前总会浮现出他严肃庄重的模样,他是一个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人。他虽然没上过硝烟弥漫的战场,但他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这样一个伟人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最真实的童年时光。  2.长文短读,方法指津  通过标题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找出关键
期刊
二、体验大纲要求,培养学生想象力  修改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小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运用生动的联想。教师在教学写景习作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学生神思飞动,浮想联翩。“雾慢慢地升起来了,就像白龙马要飞上天空去找孙悟空。”“花园里的那棵强壮的铁树就像威武的铠甲勇士,日夜守卫着我们的校园。”“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