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意是儿童精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儿童诗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虽然新教材中的儿童诗数量显著增多,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儿童诗素养,还需让同学们更广泛地接触儿童诗。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阅读课文链接儿童诗的教学策略,找出了阅读课文与儿童诗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儿童诗引入阅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韵散并举,在儿童诗的浸润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以儿童诗揭题
教师应选择与课文在主题、作者等方面有联系的儿童诗,在教学前呈现,再根据儿童诗与课文的联系揭示课题,自然地过渡到课文教学。
1.情境渲染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也是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教师要善于通過课外儿童诗为课文教学创设、渲染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因此用儿童诗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链接的儿童诗要与课文有所关联。
在《纸船和风筝》的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展示《交换》这首短小又极富儿童情趣的诗,在“你送我一只金铃子,我送你一只小蚂蚱”的情境中,拉开“交换童年的友谊”的故事,自然地导入课文。
2.猜谜引入
“思考”是学生智力的生长点,也是推动其积极学习的内驱力,而“思考”往往要从“疑问”开始。用儿童诗型的谜语导入,往往能收到让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功效,同学们在猜谜过程中了解了事物的特点,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在《画风》一课的揭题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亦诗亦谜的《风》,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在学生猜出谜底后,板书“风”;再引导学生:“风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但你能画出风吗?”板书“画”;学生齐读课题“画风”,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生非常喜欢具有挑战性的猜谜游戏,读着“小树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的诗句,学生仿佛见到了微风吹拂大地的情景,为学习课文后思考“还能怎样画风”提供了思维的发散点。因为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出示的儿童诗型谜语不能太难,最好只要动动脑筋就能想出谜底,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会分散其学习课文的注意力。
3.内容过渡
选择主题、内容相近的儿童诗导入,在了解儿童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以儿童诗结课
课堂总结形式多样,以儿童诗结课是极富特色的一种。在以儿童诗揭题的策略中,因为要激发儿童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文质兼美、生动有趣的儿童诗,而在结课环节,则要考虑所选诗歌是否切合课文主题,能否引起学生更广泛的思考。
1.总结课文
选择合适的儿童诗对课文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概括,通过儿童诗对课文进行提要钩玄,巩固课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系统的认知结构。
在《雨点儿》一课的结课环节,笔者用课件展示了儿童诗《小雨点》,让同学们在“染红花朵,浸绿树枝……小雨点是一个好孩子”的诗句中再次感受到了雨点儿与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儿童诗中的诗句对课文描述的事物进行总结,概括出雨点儿能染红花朵,浸绿树枝的作用,巩固了学生对课文“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的理解。
2.升华主题
在教学课文时引入与之相关的儿童诗,以诗升华对课文思想内涵的体验。
在教学第二册《小伙伴》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入刘倩倩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通过对诗中“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蛋糕、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歌片等实际行动的描述,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这一主题,更好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巧妙地运用了铺排的描述,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情趣,它重墨渲染,依次排列地表现了儿童所特有的情态举止。该诗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融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了小诗人对不幸者真诚的爱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3.反例对比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之后,链接课外儿童诗,从相反的角度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第三册《父亲和鸟》一课的结课环节,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父亲爱鸟,懂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诗歌《一只小野鸭》。
(课件呈现徐鲁的儿童诗《一只小野鸭》,要求学生齐读。)
通过体会被猎人打伤的小野鸭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害怕、无助,勾起学生对小野鸭深切的同情,由此生发出对打伤小野鸭的猎人的痛恨和谴责。再对比课文,学生更敬佩文中“爸爸”的知鸟、爱鸟,更坚定了爱护鸟类的决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虽然新教材中的儿童诗数量显著增多,但要想提高学生的儿童诗素养,还需让同学们更广泛地接触儿童诗。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阅读课文链接儿童诗的教学策略,找出了阅读课文与儿童诗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儿童诗引入阅读课文的课堂教学中,韵散并举,在儿童诗的浸润中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其语文素养。
一、以儿童诗揭题
教师应选择与课文在主题、作者等方面有联系的儿童诗,在教学前呈现,再根据儿童诗与课文的联系揭示课题,自然地过渡到课文教学。
1.情境渲染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语文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也是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教师要善于通過课外儿童诗为课文教学创设、渲染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因此用儿童诗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所链接的儿童诗要与课文有所关联。
在《纸船和风筝》的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展示《交换》这首短小又极富儿童情趣的诗,在“你送我一只金铃子,我送你一只小蚂蚱”的情境中,拉开“交换童年的友谊”的故事,自然地导入课文。
2.猜谜引入
“思考”是学生智力的生长点,也是推动其积极学习的内驱力,而“思考”往往要从“疑问”开始。用儿童诗型的谜语导入,往往能收到让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的功效,同学们在猜谜过程中了解了事物的特点,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在《画风》一课的揭题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亦诗亦谜的《风》,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在学生猜出谜底后,板书“风”;再引导学生:“风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但你能画出风吗?”板书“画”;学生齐读课题“画风”,进入课文的学习。
学生非常喜欢具有挑战性的猜谜游戏,读着“小树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的诗句,学生仿佛见到了微风吹拂大地的情景,为学习课文后思考“还能怎样画风”提供了思维的发散点。因为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出示的儿童诗型谜语不能太难,最好只要动动脑筋就能想出谜底,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兴趣,又不会分散其学习课文的注意力。
3.内容过渡
选择主题、内容相近的儿童诗导入,在了解儿童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出课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以儿童诗结课
课堂总结形式多样,以儿童诗结课是极富特色的一种。在以儿童诗揭题的策略中,因为要激发儿童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选择文质兼美、生动有趣的儿童诗,而在结课环节,则要考虑所选诗歌是否切合课文主题,能否引起学生更广泛的思考。
1.总结课文
选择合适的儿童诗对课文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概括,通过儿童诗对课文进行提要钩玄,巩固课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准确、系统的认知结构。
在《雨点儿》一课的结课环节,笔者用课件展示了儿童诗《小雨点》,让同学们在“染红花朵,浸绿树枝……小雨点是一个好孩子”的诗句中再次感受到了雨点儿与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之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儿童诗中的诗句对课文描述的事物进行总结,概括出雨点儿能染红花朵,浸绿树枝的作用,巩固了学生对课文“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的理解。
2.升华主题
在教学课文时引入与之相关的儿童诗,以诗升华对课文思想内涵的体验。
在教学第二册《小伙伴》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入刘倩倩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通过对诗中“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蛋糕、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歌片等实际行动的描述,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这一主题,更好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诗巧妙地运用了铺排的描述,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情趣,它重墨渲染,依次排列地表现了儿童所特有的情态举止。该诗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融合在一起,充分地表达了小诗人对不幸者真诚的爱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3.反例对比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主题思想之后,链接课外儿童诗,从相反的角度深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第三册《父亲和鸟》一课的结课环节,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父亲爱鸟,懂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诗歌《一只小野鸭》。
(课件呈现徐鲁的儿童诗《一只小野鸭》,要求学生齐读。)
通过体会被猎人打伤的小野鸭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害怕、无助,勾起学生对小野鸭深切的同情,由此生发出对打伤小野鸭的猎人的痛恨和谴责。再对比课文,学生更敬佩文中“爸爸”的知鸟、爱鸟,更坚定了爱护鸟类的决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